呂小軍憾失金牌,是時候請我們的武狀元出場了!

呂小軍憾失金牌,是時候請我們的武狀元出場了!今天早上里約奧運會男子77公斤級舉重比賽中,呂小軍抓舉177公斤,挺舉202公斤,總成績378公斤,和哈薩克斯坦選手拉西莫夫舉起的總重量相同的情況下,因為體重劣勢,屈居亞軍。不過拉西莫夫在挺舉214公斤的時候,身體並未保持靜止,上肢也有所晃動,還是得到了裁判的三盞白燈,看到這裡有點為呂小軍叫屈啊!這時候是該請我們的武狀元出場了!




呂小軍憾失金牌,是時候請我們的武狀元出場了!

中國是武術之邦,自古便有尚武精神,唐朝時期設立了武舉制度,開始的時候考的只是弓馬、摔跤等戰場實用的技巧,到了宋朝之時,不僅要考弓馬,還要考策略。到了元朝時,武舉制度已經廢除,明清時期又重新拾起,並且系統地發展起來。

明朝的武舉考試先進行文試,再進行武試,文試沒通過的不可以參加武試。

清朝時基本沿用了明朝的考試方法,但是具體的制度和內容則更加詳細。武考部分分為三項,一是弓,首先需要在馬上來回奔馳三次,射出九箭,中靶三次就合格了,然後進行步弓測試,也是九箭中三,最後測試手拉硬弓,也就是考力量;二是刀,刀分為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和一百二十斤以上四個級別,考試者要按規定完成動作才算合格;三是石,也就是舉重,不過沒有中間的槓鈴,石頭兩邊有手指可以扣住的孔,也分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以及三百斤以上四個等級,考試者要抬到指定的高度並完成相應動作才算合格。三項考試要兩項合格才能進行文試的策論,最終評選出名次。呂小軍憾失金牌,是時候請我們的武狀元出場了!

和文科考試一樣,武舉也設四級,第一級為童試,考過以後獲得武秀才稱號,第二級為鄉試,考過以後為武舉人,第三級為會試,考過得武進士資格者,最後一級為殿試,考過以後決出狀元,榜眼,探花。後面的也都會獲得“武進士出身”和“同武進士出身”的榮譽稱號,基本上都可以去做官了。不過還只有狀元最風光,高中之後誇官三日,皇帝親賜盔甲寶劍,真是光宗耀祖啊!就像今天的奧運會,大家也只能看到金牌獲得者的榮耀,銀牌、銅牌以及一些沒有牌的優秀運動員的能力都不能被我們所知。

呂小軍憾失金牌,是時候請我們的武狀元出場了!

當時有人提出武舉的方法並不能選出全面的優秀人才,並給出了相對的改革措施:認為應該以選拔將才為主,而不應該單獨地崇尚武力,從刀槍劍戟等基礎的技擊術再到陣法,戰車等實際的戰場戰術,還要考量地理天文等外在因素。這麼一聽的確是個好建議,但是實際施行起來太難,將才百年難遇一個,哪能指望幾年就選拔出那麼多!不過真的施行起來,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肯定能夠找出來將軍之才的人!武舉到了清朝後期已經成為了一種擺設,對比於國外的槍炮大船,刀槍劍戟顯得弱小無比,培養新興化的軍人和傳播新的軍事理念是極為重要的,但是清政府並不重視這些,也是被洋鬼子們打得比較慘的原因之一,以至於我們中國幾十年來揹負著“東亞病夫”的侮辱性稱號!呂小軍憾失金牌,是時候請我們的武狀元出場了!

今天中國的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在世界舞臺展示了中國人更強的體魄,也多虧了我們的奧運健兒的努力拼搏,才給了我們驕傲的資本!不管有沒有獲得金牌,都是好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