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選擇‘’點火‘’!

《流浪地球》: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選擇‘’點火‘’!

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尋找新家園。然而宇宙之路危機四伏,為了拯救地球,為了人類能在漫長的2500年後抵達新的家園,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挺身而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

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一成就相當於問鼎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有人曾經這樣評論: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所以,在《三體》原著大火之後,“大劉”小說改編電影的消息便也開始不絕於耳,中國科幻電影領域的一潭死水被激起千層浪花,不少短篇、長篇科幻小說改編電影紛紛立項,甚至有人預言:中國電影即將進入科幻元年。而隨著《三體》銀幕化的一波三折,從無限逃檔開始,慢慢澆滅了國人對科幻的熱情。不過希望也伴隨著失望而生,去年《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拓星者》、《上海堡壘》相繼開拍,“中國科幻片”捲土重來。

《流浪地球》: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選擇‘’點火‘’!

其實,也難怪《三體》影視化的路程道阻且長,如果說魔幻類型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燙手山芋,那麼科幻類型則是商業片的禁區。中國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致使國人在歷史劇長期的沁潤下,並未建立一套獨立的科幻思維和科幻文化,所以很難拍攝出一部現象級的科幻電影。即便在早期的好萊塢,不少大師級別的導演也遇到過類似問題——硬核科幻到底得有多硬,才能不被人詬病,建立出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其次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不成熟,技術和流程根本不足以支撐導演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即便外包給海外公司製作科幻鏡頭,最終風格也會導向西式化的場景,因而純粹性的科幻片在中國發展可謂舉步維艱。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的同名中短篇小說改編,作品曾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它雖然不如《三體》出名,卻也是劉慈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之所以它的改編能讓大家如此興奮,還是由於其“可期待性”:相比多番周折難產的《三體》,《流浪地球》的體量小、篇幅短,對於在科幻電影上還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電影行業來說,可行性要大很多。小說將背景設定在2100年,太陽正在急速老化;它不斷膨脹,發生的氦閃災難將會吞沒整個太陽系內的行星,甚至是直接把地球汽化,人類必須逃出太陽系以求生存,這部作品區別於好萊塢眾多關於地球毀滅影片的關鍵在於——《流浪地球》里人類是帶著地球一起逃離的。

《流浪地球》: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選擇‘’點火‘’!

雖然這個想法看起來有點不著邊際,但彆著急,它卻有可追溯性與科學性,這也是劉慈欣的厲害之處——他是中國科幻作家中少有的站在科學基礎上“天馬行空”的作家。著名科學家斯蒂芬·霍金於2016年提出的“深空探索計劃”,與這一構想完美貼合——此計劃旨在實現高速的深孔探索,用激光束驅動能量使得飛船抵達距離太陽系最近的半人馬座α星,也就是影片中的半人馬座比鄰星。這個宏偉的“逃離計劃”將會歷經5個步驟,耗時2500年,跨越超過100代人,分為剎車時代:製造“地球發動機”讓地球剎車、停止自轉;逃逸時代:顧名思義就是使地球逃出太陽系;前流浪時代:指太陽脫離太陽系之後,飛往比鄰星的過程;後流浪時代:這個時代地球要重新開始自轉,並改變發動機方向使地球飛行減速;新太陽時代:這個階段地球正式了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公轉軌道,進入了新星系,接受新“太陽”,開啟人類新紀元。

《流浪地球》: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選擇‘’點火‘’!

就是這部已經算大劉作品裡體量較小的《流浪地球》,依然包含了這麼多的信息量和這麼長的時間跨度。不過顯然一部電影還是不足以一次性把這個故事講完整。從預告片來看,電影《流浪地球》,可能主要講的是剎車時代和逃逸時代。在“大劉”(劉慈欣)的作品中,不僅有宏大的敘事,還有對人性的刻畫。在整個逃亡過程中,地球都免不了要受不同程度的摧殘,比如在剎車時代,因為地球停止自轉,這個世界上沒有了白天黑夜、輪迴四季,於是預告片中我們可以看見被暴風雪掩埋的天地,急速降到零下84度的天氣等。一系列的災害問題接踵而來,人們不得不移居地下城於是便有入口處“未通過抽籤者,嚴禁進入地下城”的字樣;而東方明珠塔和2044上海奧運大廈,都成了冰封世界中的慘敗一角。當天地被顛倒,世界末日的景象就在眼前日夜煎熬你的身心,人類又將產生怎樣的改變?

至於早就憑《戰狼2》拿下56億票房的吳京,提及為何會選擇這部“不成功便成仁”的《流浪地球》時作出解釋:他自己曾在看劇本時就哭得稀里嘩啦。並且表示導演郭帆為電影付出的一切讓他想到了自己在拍《戰狼》時的狀態,“他只說了一句:‘不信我們拍不了科幻片‘,我就接下了《流浪地球》。”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科幻迷,郭帆為電影苦苦籌備了三年多,帶著一種使命感和情懷:“我在嘗試創造中國完整的科幻電影工業體系,拍攝《流浪地球》整個過程相當於摸著石頭過河。我成立一些前所未見的部門,比如一個超過300人的美術團隊,為電影準備了3000多張概念圖和8000多格分鏡,親自測試機械骨骼道具等等。”除此之外,他還不斷地“騷擾”劉慈欣,屢屢解構原著故事,力圖還原小說內容,途中還專門邀請了四位中科院科學家參與創作,為此建立了一套嚴謹的宇宙觀,“中國的科幻電影,文化內核和美學呈現必須是中國風格的,這樣觀眾才會產生共鳴。”

《流浪地球》: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選擇‘’點火‘’!

在已經曝光的宣傳物料中,一張《流浪地球》概念海報格外吸睛:在劉慈欣原著書籍的背景下,鑲嵌著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唯獨少了地球,因為地球去“流浪”了。海報用一種暗藏玄機卻又暗自傷神的方式來呼應主題,滄海桑田之感呼之欲出。究竟《流浪地球》到底能不能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還是一個未知數,大部分人或許不敢抱有太大的期待,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是中國電影人正經嘗試的第一步,“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科幻電影,這部《流浪地球》,成了是英雄,輸了是烈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