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辉映在巍巍南岭!

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辉映在巍巍南岭!

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距广州市区220公里,面积约138平方公里。风景区内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最高峰,堪称广东的“喜马拉雅”,崔嵬雄浑、峻峭秀丽,四周群峰高耸,分布错落有致,天然巧成。朝暮之间,登上极顶,云海日出,瞬息万变,壮丽多姿,时有云海蜃楼奇景,隐现于彩虹之中,无时不带给游人种种遐想。景区内深壑幽谷,清溪长流,飞瀑连缀,一瀑一景,绚丽壮观,水质清澈,空气清新,犹如长长的风景画廊,动人心弦。春天花山似海,夏天飞瀑流泉,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

这里以自然生态为依托,突出亚热带生物基因库特色,有超过二千多种的植物,有广东最大的原始森林,莽莽-,一望无际,古木参天,松柏苍翠,高山杜鹃,南岭单竹,奇花异草,珍禽鸟兽,令人赏心悦目。清新扑鼻的负离子气息是游客对第一峰的钟爱,天泉瀑布的平均空气负离子含量在4万个/cm3以上,最高达10.57万个/cm3,属全省之最,人称“负离子圣地”。

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辉映在巍巍南岭!

阳山北山古寺坐落在贤令山麓,坐北向南,因山构筑,占地十多亩,飞檐翘角,体态堂皇。周围群山相抱,树木葱笼;寺前禹门叠浪,馨泻而下;寺内花木丛生,环境幽美,为本县寺庙之冠。北山古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之后历代屡经增修。寺原为四楹大院,首楹右为郑仙翁祠,左为韩大仙祠,中为大门,横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双石狮雄居山门左右。门内设放生池,清撤的九曲水,从寺后“古洞韵泉”处徐徐而注;池上筑金水桥,过桥即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为三元祠,左为七贤祠,祠内墙嵌有宋书法家米蒂草书:“且看山斋”等唐宋明清的八件碑刻,笔意精劲,世所罕见。三楹右为文昌祠,中为观音阁,左为读书松桂林,墙壁上嵌有清阳山令萧炳埅韩愈真迹:“鸢飞鱼跃”等碑刻,并存放着宋文天祥手书:“忠孝廉节”。清阳山令符翕手书《谒韩文公祠》和清简朝亮《登贤令山诗》等碑刻,这些碑刻,书法精妙,件件珠玑,令人叹为观止。四楹为大雄宝殿,内列三宝佛象及十八罗汉,雕工细腻,各具其姿,神态逼真,可惜后人折宝殿建礼堂,佛象罗汉被埋。

登临寺门,放眼远眺,山峦披绿锦,湟川穿银带;城郊田块整然,城区楼房矗立,勃勃生机,一览无遗。

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辉映在巍巍南岭!

广东小桂林——鱼水旅游风景区位于阳山县城南约10公里处,因其与桂林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此素有“广东小桂林”之称。风景区四面环山,沿河两旁奇峰林立,绿树掩映,翠竹婆娑,乘竹排漂游于江上,碧水蓝天,意境盎然,有如人间仙境。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成群结队的白鹭在江面上来回飞翔,成为景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曾是第四届全国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乡音》的外景拍摄基地。风景区不仅风光秀丽,景色怡人,而且历史悠久,民间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更为它蒙上神奇的色彩。鱼水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清连高速公路从旁经过,是珠三角洲旅游团队以及外宾、港澳台同胞前往三连一阳旅游的门户。新增添的高架桥高达100多米,及原来建造的高架桥在景区侧畔横空而过,有如双龙出海,气势非凡,与秀美的景区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辉映在巍巍南岭!

位于阳山县城东北面50多公里,323国道从景区旁经过。这里林荫蔽日,溪瀑遍布,飞禽走兽众多,保留着原始森林景观。区内有“水吊洞”、“百丈瀑布”、“石龙饮水”、“群童戏佛”等景点。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称架古道,这条古老的山道贯穿于高山之中,长达几十公里,在古道上徒步行走一段,是非常有味道的。

杜步大桥座落在县城以南20多公里的新107国道杜步乡路段,它横跨两座山峰,长832米,由52根圆柱撑托而起,每根柱墩地面高70多米,打入地下还有30多米,是我国最高的墩柱式公路高架桥,也是亚洲最高公路旱桥。杜步大桥与周围柔美的田园山色相映衬,更显苍劲雄壮,是值得游客停车驻足一看的人造彩虹。座落在县城以南20多公里的新107国道杜步乡路段,它横跨两座山峰,长832米,由52根圆柱撑托而起,每根柱墩地面高70多米,打入地下还有30多米,是我国最高的墩柱式公路高架桥,也是亚洲最高公路旱桥。杜步大桥与周围柔美的田园山色相映衬,更显苍劲雄壮,是值得游客停车驻足一看的人造彩虹。

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辉映在巍巍南岭!

阳山县东北部盘亘着大东山山脉和天井山山脉,其山峰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的石坑崆(又名猛坑石)高达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故这一列山脉有“广东屋脊”之称。

秤架古道就蜿蜒穿行于其中。它南起阳山青莲镇深塘村,沿桃江溯流而上,中经犁头镇马落桥,岭背镇蒲芦洲,秤架乡杜菜村、大陂村至炉田村三元坳,并继续向湖南宜章县境延伸。其在阳山境内路段长约100公里。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最宽处95厘米,最窄处才50厘米。但路况甚好,多用青石铺就。

这条古道开于何时,史书上无记载。据专家考证推断,始筑的年代早到秦末,最迟不会晚于西汉中期。

古道上存有维修路段的题刻两处:一在秤架乡杜菜村石碑岩,记载着北宋天禧四年(1202)整修白芒路段的情况:“天禧四年庚申岁四月八日,众缘抽请道人修开白芒石路,道济往来......”

另一处在古道的佛子迳路段,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摩崖题记——“接洋路记”。在三元坳石岩上还存有一条军事记事题刻:“李都督协李司马统带各勇,大破草仔营贼巢,凯旋之成,由此经过,改名分水坳。”落款的日期是清咸丰六年九月。这条题刻,给宁静的秤架古道储存了一点历史的火药味。

古道渐渐揭开神秘面纱

由于清远市地处北江中上游,是古代珠三角地区与内地交往的要冲之地,秤架河是小北江的支流,货船上可抵湖南桂阳,下可达广东南海,故在阳山诸乡镇中,青莲圩处于南与广州,北与湖南交往的最佳位置。学者倾向于认为,阳山古道始为军道,继为官道,最后转为民间商道,这便是悠悠秤架路的漫长演进史。

秤架河峡谷地带还出土了不少珍稀文物,表明古时期古道曾是商贸繁荣之地:阳山县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件新石器晚期的石钺出自这里,唯一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矛也出自这里,所清理的唯一一座汉墓,也是在这里。既路途近又沿途有人烟,秦军出骑田岭山隘后,陆路入粤的选择自然看中秤架山隘了。

随着广东第一峰的旅游开发,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阳山关古道渐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向世人讲述那段几被遗忘的先民开拓文明。


恢宏、雄健、豪迈,清秀、柔美、舒展,广东清远原始森林风景区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映辉在巍巍南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