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人次減少兩千餘萬 票價“瘋狂”背後的代價

2019年電影春節檔日前已落下帷幕,截至2月10日(大年初六)24點,春節檔總票房超過58億元,略高於去年。

與影片內容同樣受到熱議的還有票價。媒體對比去年與今年春節檔前六天平均票價,票價漲幅達到9.52%,高票價讓很多觀眾望而卻步,造成觀影人次的下滑,今年春節檔前六天比去年同期不增反減,共減少了2069萬人次,同比下滑16.54%。(第一財經日報,2月11日)

時評 | 觀影人次減少兩千餘萬 票價“瘋狂”背後的代價

▲今年春節檔上映的部分影片。

國內電影形成較為成熟的春節檔體系始於2013年。之後,隨著票房收入的高漲,春節檔迅速成為了國產電影的必爭之地。然而,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期間,相比影片的討論,對於票價的議論可謂更加熱烈,人們在朋友圈、微博都曬出了對今年春節檔票價的驚訝,一些三四線城市,票價甚至直線上漲一倍有餘。

其實電影票價年年漲,為何今年票價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呢?一言以蔽之,漲得太快!

以某四線城市為例,去年春節的觀影票價有小幅上漲,從往日的20-30漲至40左右,而今年春節,不少人原定大年初一的觀影計劃,生生被漲至80的票價給取消了。據票房分析平臺貓眼數據統計,2019年2月5日正月初一,全國平均票價約為45.1元,較去年同期上漲約15%。

雖然15%漲幅看起來不大,但若考慮整個中國電影市場,15%漲幅極為可觀。有市民稱,一家四口觀影從前只要100元,如今要近500。如此一來,與其湊春節檔熱鬧,倒不如避過春節,等一星期再看電影。

與票價關係最緊密的當屬票房與觀影。貓眼數據顯示,2019年2月5日正月初一,國內電影市場總票房14.39億元(含服務費),共出票3189.9萬張,這個數據相比去年總量雖上漲了近兩億,但出票量反而有所下降;到了初二,不僅觀影人數下降近400萬,票房也下降近4000萬元。觀影方面,整體上座率和場均人次較去年也出現了明顯下滑。今年大年初一整體上座率為55.5%,場均人次為58.5。去年這兩個數值分別為67.12%和71.67。

電影票價波動屬於市場行為,其變化離不開需求與供給,然而,在今年的的電影市場上,供給與需求並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大年初一排片達49.5萬場,破世界單市場單日排片場次紀錄,較2018年的39.2萬場增長了26%,即院線已經預估觀影人數的上升做了提前的準備。不過需求方面,觀影人數卻持續下降,整個檔期觀影人次1.3億,同比下降10%。需求並沒有大於供給,相反,供給可能還遠大於需求。而出於對人們觀影需求的錯誤預期,院線大幅調高價格,平臺取消價格補貼,導致票價走高。

票價上漲一方面讓消費者觀影體驗受到影響,有較為明顯的下滑,另一方面,票房收入的疲軟讓各電影傳媒公司沒有享受到春節應有的收入上漲。票價走高帶來的市場效應最為明顯的便是票房疲軟,相比之前數年春節檔票房70%、11%、68%的漲幅,今年0.5%的漲幅可謂是春節檔失敗的一年。

實際上,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國內電影行業發展,票價上漲應該屬於正常現象,然而過度上漲,甚至是“割韭菜”式漲價顯然讓人難以接受。過度逐利可能帶來電影行業的畸變,於行業發展不利。製片公司還應牢牢把握製片質量的主線不放鬆,同時市場根據供給需求適度調整價格,這樣才能讓電影市場不斷刷新中國紀錄。

文丨盤和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