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寧夏各市GDP出爐:與黃河經濟帶命運休慼相關的塞上江南


2018年寧夏各市GDP出爐:與黃河經濟帶命運休慼相關的塞上江南


山川網:在優先完成2018年經濟總量前十省份的區域經濟覆盤推送後,我們的推送順序不再繼續按照年度經濟體量排名進行。原因眾所周知,經濟體量越靠後的省份,相關數據的公佈時間不確定性越強,所以我們也就隨機應變一些,根據各省數據公佈時間,推送順序適時安排推送。

在昨天的西藏自治區篇中,我們其實提到過同為自治區的寧夏。1月24日的時候,寧夏統計局官網推送了2018年全區經濟基礎情況: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705.18億元,增速為7.0%。

而按照寧夏自治區2018年的經濟預期目標,寧夏原計劃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所以計劃實際上是未能有效完成。那麼具體到各下轄地級市身上,各自2018年的經濟表現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


2018年寧夏各地級市GDP

雖然作為省級行政區,但寧夏無論是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千米),還是人口總量(681.79萬人),在中國的省級行政單位中,都毫無意外地排列在最靠後的一檔。

年度3705.18億元的經濟總量,在2018年繼續穩坐大陸31個省級行政區倒數第三的位置。和去年一樣排在寧夏身後的,是同處中國西部的青海和西藏。


2018年寧夏各市GDP出爐:與黃河經濟帶命運休慼相關的塞上江南

通過上圖的寧夏各地級市GDP數據我們可以清楚看到,2018年寧夏之所以未能完成之前定下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銀川和吳忠二市身上。

但由於吳忠經濟體量僅有534.53億,佔比全省經濟總量比例較低,所以即使年度名義增速表現不佳,對全省的影響也較為有限。

而作為經濟體量佔到全省總量一半以上的省會銀川,在2018年GDP名義增速僅5.45%,才是真正導致全省年度經濟總量未能有效完成的根源。


古今寧夏興衰事,請君再三觀黃河


2018年寧夏各市GDP出爐:與黃河經濟帶命運休慼相關的塞上江南

在寧夏自治區並不太多的5個地級行政區劃中,有4個都是沿黃河分佈的。從上游自下游依次是:中衛、吳忠、銀川、石嘴山。

西北缺水,寧夏尤甚。寧夏是中國水資源最少的省區,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貧乏。且空間上、下分佈不均,時間上變化大是寧夏水資源的突出特點。

想要生存,依黃河而居是一種必然。而唯一一個不在黃河沿岸的寧夏地級市固原,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水平,都處於全省的最低水平。

而固原之所以目前還有不少的人口生活在那裡,同樣也得利於黃河的一條支流清水河。

清水河古代稱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境內的黑刺溝腦,向北流經固原、海原、同心、中寧等縣,在中衛的泉眼山西側注入黃河,長303公里,流域面積8499.6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65億立方米。清水河是寧夏境內流入黃河最大、最長的支流。

不過近些年來,由於汙染和乾旱等原因,清水河已經開始變成一條臭水河,受整個氣候的影響,流量不斷減小,表現出乾旱半乾旱河流的特點。

換而言之,未來整個寧夏南部地區的生存環境還將日益嚴峻,人口持續遷徙和流失。


寧夏和西北,只是黃河經濟帶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


2018年寧夏各市GDP出爐:與黃河經濟帶命運休慼相關的塞上江南

為什麼近些年來,以川渝黔為代表的西南地區版塊經濟崛起速度驚人,而以甘寧青為代表的西北地區版塊日益被邊緣化?

事實上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往本質上去探索,真正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黃河經濟帶,全面落後於長江經濟帶?

不僅僅是黃河經濟帶上游的甘肅、寧夏、青海在整體表現上遜色於長江上游的四川、重慶、貴州;黃河經濟帶中游的河北、河南經濟增速同樣相比長江經濟帶中游的湖北、湖南略顯不足;而黃河經濟帶下游的山東,雖然經濟體量已經是北方第一大省,但是綜合實力對標長江下游的中國第一大城市群長三角,仍是相差甚遠。

事實上,黃河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分別代表了中國經濟主驅動力的兩個千年。

第一個千年,是從秦朝一直到唐朝。當然了,由於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較真來說,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春秋戰國甚至夏商周。但是,之所以我們從秦朝開始,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如今我們討論的黃河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絕大部分流域,自秦朝起均已正式納入版圖。

秦朝始於公元前221年,終於公元前207年;唐朝始於公元618年,終於公元907年。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07年,這一千多年的中國經濟,是典型的黃河經濟帶時代。

第二個千年,則是從宋朝一直到如今。當然了,宋朝又分為北宋和南宋,國都分別是今天的河南開封和浙江杭州。雖然歷史上的北人南渡次數頗多,但尤以發生在宋朝的靖康之亂這一次最為著名,影響也最為深遠。

南宋始於公元1127年,終於公元1276年;北宋始於公元960年,終於公元1127年。而自南宋之後,包括後來的明清兩朝,一直持續到今天這近一千年來,自然是典型的長江經濟帶時代。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自然會有不同的地區,承當國家經濟發展的主驅動力,這其實是文明傳承性與交替性的一種歷史必然。

對於身處歷史洪流中,像我們一樣千千萬萬的平凡個體,能夠做的,更多是順應時代,順應潮流,到應去之地,做應做之事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