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英國無用?告訴你真實的英倫生活

回國已有大半年,閒時細細回想這英國的一年半載,浮現在腦中的,是一幕幕蒙太奇式的畫面。

剛到英國那晚,打開房間門:乾淨整潔的床鋪,窗外水墨色般的夜空,小別墅式的宿舍群,一切都美好的超乎想象,一切都陌生的難以觸及,一切又都安靜的讓人害怕。想起兩天前還在國內和好友們胡吃海喝,現在卻在寢室啃麵包,不禁感慨唏噓,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選擇。這時窗外人群喧鬧,聽上去是邀約去酒吧。忽然意識到,我來到這裡,究竟是為了什麼。當然有學術上的追求,有對英語的熱愛,更重要的是,逼迫自己離開舒適的環境,面對未知的一切,不斷否定和推翻自我的成長。這是最壞的一年,因為自身的侷限性在無數次觀念的衝擊碰撞中,最真實的裸露;這也是最好的一年,因為一次次的流血結痂,向心靈深處注入自省自知、自立自強的力量,故而勇敢、堅定。

第一次下廚,本著犒勞自己的熱情,卻是硬生生鬧得兵荒馬亂,炒菜的油煙甚至引發了火警。洗、切、炒、燒、煮,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和工序,可讓我深刻體會到廚藝的博大精深。菜下油鍋的吱吱聲仍猶在耳,燙到手臂上的點點油跡歷歷在目。這樣的瞬間,懷念家人嫻熟廚藝的同時,也感慨柴米油鹽的瑣碎。以前喜歡一句話,生活在別處。帶著距離感的期許,總是匆匆遙望,有一天會成為的樣子。理想足夠誘人,讓我們奮不顧身,欲罷無能。但若不懂生活,這樣的理想,未免骨感。讀小說聽歌劇是生活,洗衣做飯更是生活——它從來就不在光輝的遠處,而是在此時此刻此地。希望早已成年的我,懂得這些,還不算晚。

和英國朋友一起度過聖誕。典型的英式壁爐裡,柴火燒的正紅;羊毛地毯上,兩隻金毛在舒服的打滾;桌上精製的瓷盤中,盛著朋友親手下廚的薄煎餅和蛋糕。我們圍坐在壁爐邊,有時閒聊寵物,有時認真研究什麼樣的果子做出的果汁最好喝,有時一起吐槽教授的嚴苛。透過溫暖的爐光,伴著開懷的笑聲,我看不到英國人的高冷和驕傲,而是朋友間的坦誠和信任。偏見是一種謀殺,先入為主的試探,也許會失去一個朋友,也許會毀掉一次工作機會,也許會錯過許多本屬於你的精彩。

記憶中更多的片段,停留在陰雨綿綿的傍晚,打扮得光鮮靚麗,排隊取錢去酒吧的女孩兒;永遠在旅行中的英國老頭;特意打車來寢室宣傳聖經的美國大學生……過去的我愛憎分明,總喜歡以自己的價值體系來評價別人的選擇。這一年裡,看到世界之大,不知不覺變得豁達和從容。選擇本身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包容,這是最高的美德,因為每個人都擁有決定自我生活的權利和尊嚴。我也終於學會不再活在別人的目光裡。世界之大,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有趣的事。時光太短,想要去的地方,想要學的東西,想要看的書太多,保持一份好奇,不負初心,真實的生活,我想,這是我在英國生活的時間裡,最大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