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字為形,以竹皮製凳,會“講漢語”的可循環設計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有一段時間,陳旻的出差開始變得頻繁,各種關於手工藝項目的論壇和活動,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或許是因為入圍了 Loewe 國際工藝獎吧!”他笑著說。出身設計世家的陳旻從來不乏各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別光環,那一把兼具手工藝之美以及工業產品特質的“杭州凳”,更是讓他入選了 2018 年 Loewe 國際工藝獎。今年,他則以專家組委會成員的身份亮相 2019 年 Loewe 國際工藝獎。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入選了 2018 年 Loewe 國際藝獎的“杭州凳”,由 16 張 0.9 毫米厚且長度各異的竹皮組成,陳旻利用竹子的天然彈性,通過累加,讓椅子形成了足以支撐人體重量的力量,並根據使用者的體重自然調節。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杭州人,陳旻把設計事務所安置在離杭州市區大約一小時車程的科技生態園區。一個樓層有好幾間工作室,但不用煩心找,放在門口的一把“y Bench”長凳就是設計事務所最明顯的標識。回杭州之前,陳旻在歐洲已經生活了近 9 年的時間,幾乎逛遍了所有的設計展。他說:“看多了展會,反而更讓我發現中國語言在世界設計界中的重要性,我覺得我們要做的不是刮陣‘中國風’而已,是要在設計的世界中找到漢語,讓我們的產品也講漢語。”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TRI-NIKE”概念鞋

2006 年為 Nike 設計的概念鞋,用一塊布做一雙靴

“杭州凳”最初亮相是在 2013 年的米蘭設計周。那一年,陳旻帶著這把竹椅,與幾位中國設計師一起前往米蘭市中心的設計博物館,讓歐洲設計界見識到了更多的中國原創設計。這是自 2007 年以來,他第七次參加米蘭展,也是他頭一回將用杭州原生態材料做成的椅子帶到米蘭。“這把竹椅最初的設計靈感源自我 2006 年的畢業設計。”陳旻透露。當時他就萌發模仿水波盪漾的紋理製作一把椅子的想法,甚至還用紙片做了一組模型,只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材料才作罷。如今這把竹椅由 16 張 0.9 毫米厚且長度各異的竹皮組成,從兩端最後 25 釐米處進行粘合,從而使得層層竹皮自然形成了拱形的凳子頂部,線條自然而流暢。“竹子有著非常好的彈性,我通過竹片的累加,讓椅子形成了足以支撐人體重量的力量,並根據使用者的體重自然調節,體重愈重,坐得愈深,相對支撐的回彈力就更大。”他說。一把看似傳統的竹凳,卻良好地提供了人體工程學的舒適度。如此手工藝感十足的作品,在陳旻設計的初期,就被設定了能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特質。其實,以這件作品入選 Loewe 國際工藝獎,不免令人希望能去和陳旻探討他理解中的手工藝與工業設計產品之間的聯繫。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身為設計師,陳旻非常重視“可複製性”這一工業產品的特徵。

“我覺得這兩者永遠是混在一起的,而且我們也沒有必要把它們用一條明確的線去劃分得一清二楚。”作為一個研究工業設計的設計師,陳旻接受採訪時的思路非常清晰。“兩者的存在都是因為人的天性而產生,所以兩者必須共存。”他認為,手工藝原本就是為了產品生產應運而生的一門手藝,在工業革命之前,手工藝品其實就是當時的產品,之所以沒有形成現代社會對於產品可複製和量產的定義,也僅僅是因為當時沒有足夠發達的技術能力。隨著手藝和工業技術經過時代不斷更迭後,兩者之間的關係開始不斷產生變化。“這兩者,不斷地互換位置,此消彼長,但卻從沒有離開過彼此。因為人們希望擁有大量產品,所以工業生產盛行,但即使如此,人們也依然希望所擁有的產品可以有個性和獨特性,這部分便是手工藝能夠完成的。這就是人的天性。”他說。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化身”LED 燈具

運用傳統“土作”翻模復刻工藝技,把古窗結構融進燈具設計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Q”形扶手椅

最具擬人化的傢俱類型之一,從人類骨骼的結構和外觀中獲得靈感

秉持著手工藝和產品設計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解讀,對於手工藝人和設計師,陳旻也將其理解為“兩者是不可分離的關係”。

“高超的手工藝人,一定是擁有設計師的特質,反之亦然,高超的設計師,他肯定了解手工藝。”在陳旻看來,柳宗悅和柳宗理父子、就是最好的代表人物,他們不僅是日本手工藝的領導者,也是優秀的產品設計師。“他們對手工藝的熱愛,最終反映在了他們的設計上——按照現代人的語言來說,就是有溫度的設計。這種溫度其實就是來自手工藝的傳承。”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源於古建築樑柱的“工”形結構,從桌子 、茶几到架子系統,都可以用“工”的形式組裝搭建。

不同於傳統的手工藝設計師崇尚的“孤品主義”,陳旻非常重視“可複製性”這一工業產品的特徵。同時,他也在不斷研究著如何將手工藝作品進行大批量生產的可能性,並參與很多關於保護手工藝傳承的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被稱為‘非遺’,關鍵是因為這些手工藝失去了市場,而設計師的加入,就是可以通過全面瞭解和研究,去發現它們失去市場的原因,並且給予一定的新的發展可能性,這樣,手工藝就會有新的生命。”從最初是 Loewe 國際工藝獎的參賽者,到如今擔任評委,身份的轉變讓陳旻對於手工藝有了更新的感知,“做評委的時候,你會看到數千件作品,會發現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人在對手工藝和材料做各種各樣的嘗試。這完全是一個正能量的東西。” 一聊到這些,陳旻就顯得有些興奮。“這與我日常工作中所接觸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這一類手工藝作品,並不是以工業生產為前提,它完全是藝術家的一種自我表達,對設計師來說是巨大的靈感來源。”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工”形圓桌

源於漢字“立體書法”的“工”系列傢俱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工”形系列手稿

該結構本身便具有極強的組合建構能力

除“杭州凳”之外,取形於竹製蒸籠的“Steamer”傢俱系列也是陳旻的竹質作品,對於竹子的精彩運用不亞於“杭州凳”。可他卻坦言並未對竹子有著特別的偏愛。“我一直認為,在一件設計產品中,材料其實和作品本身之間必須互為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也就是說,產品的功能和形態,與所選的材料,彼此之間應該是對方的唯一選擇,是互相成就的。”他接著解釋,“杭州凳”和“Steamer”系列只是因為用竹子的特性最為適合詮釋作品概念,甚至,當社會大眾把竹子上升到環保材料而熱衷討論時,陳旻看到了更多背後的東西。“它變成工業化產品的時候,通常需要加很多膠水,而且在一系列的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從來沒有人計算過。”同樣,對於陶瓷,陳旻也一直抱著嘗試的態度,他對於這種當泥土燒製成陶瓷後就有了“不可逆”特性的材料十分謹慎,研究了十幾年也沒有找到相對應的最適合的產品。“我們的職業,特別是工業設計師和建築師,都是處於風口浪尖上的職業。這個職業的危險性很高,當然不是指生命危險,而是我們的工作本身,很容易就會給自然和地球造成損傷。所以我一直叮囑自己要謹慎,要更謹慎。”近年來,他對於玻璃這種可逆轉、變化形式多樣的材質十分喜愛,同時,可生物降解塑料也是他熱心研究的一種材料。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陳旻位於杭州的工作室,陳列著以從傳統竹蒸籠獲得靈感的 “Steamer” 系列傢俱和一套 “Y” 形結構設計的模組化傢俱。

陳旻至今依然把自己定位是一名工業設計師,而非手工藝人,“我們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工業設計師並不是要做前無古人的作品。我們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對已知的東西進行重新認知,把它陌生化後,再進行一次熟悉。然後根據這些理解,去給出在當下這一個時間點,或這一個所處物理座標下,一種新的詮釋。”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MU”衣架

“MU”即是中文中的木,將中國文字具象化的嘗試

除此以外,開始設計一件產品時,陳旻一直會習慣性地詢問自己各種問題“What?Why?......”設計在他看來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也是一件需要考慮到整個循環的事:完成自己的理念,是設計成為作品的第一步;而以合理的生產標準說服生長商生產,是完成產品的第二步;找到銷售市場,是變成商品的第三步;令客人願意買回家,是變成使用品的第四步,而當使用壽命結束,產品變成廢品後,把回收處理等問題都解決了,才是整個設計產品的完全循環。“當把這些步驟走完,你就會發現這個過程,不僅僅是設計,更是一種藝術形態。”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玻璃的春天

Crystal Clear

約翰內斯堡的轉折點

Turning Point

以木字为形,以竹皮制凳,会“讲汉语”的可循环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