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嵐峰: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袁嵐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微博“中科大胡不歸” 。

實驗室主頁http://www.hfnl.ustc.edu.cn/2009/0605/973.html。寫作涉及科普、科技政策、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

導讀

日本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人數遠遠多於中國,反映的是他們在歷史上的成就,而不是當下的成就。現在從各種客觀指標看來,中國的基礎研究都高於日本。幾十年後,我們一定會見到中國科學家頻繁獲得諾貝爾獎。事實上,我們現在真正關注的比較對象,只有美國。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佈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袁嵐峰: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本庶佑

基本的回答其實很簡單: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大多是幾十年前做出的,日本現在得獎反映的是八九十年代他們經濟繁榮時期的科研成果。所以我對此一點都不意外,用現在的流行語說,“我的內心毫無波動”。

袁嵐峰: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2015年7月,我寫了一篇文章,發在我的微博上(https://weibo.com/p/1001603864112261145733),標題叫做《見龍在田:中國科技和世界大勢(上)》。一個月後,觀察者網發表了我這篇文章(https://www.guancha.cn/YuanLanFeng/2015_08_12_330260_s.shtml),主編把標題改成了《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沒錯,就是你最熟悉的那篇我的文章。

在我這篇文章中有若干條答客問,就是我舉出一些常見的問題,然後給出回答。其中就有一個問題是關於諾貝爾獎的。請注意,在我寫作的時候,屠呦呦還沒有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那是在10月宣佈的,也就是此文發表三個月後。在這個背景下,請大家來看我的問答。

“問:中國為什麼還沒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答:其實得過了,楊振寧、李政道1957年拿獎時還是中國國籍。當然,如果把問題改成‘為什麼還沒有新中國培養的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那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了。對此簡短的回答是:不要急,會得的。諾貝爾獎授予的是經過檢驗、得到公認的成果,往往是幾十年前做出來的。日本近年來多次獲獎,是因為日本在20世紀80、90年代科研經費高速增長,獲獎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時候做出的。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薛其坤等人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認為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而且還在不斷產生新的重要成果。可以確信,幾十年後一定會出現中國科學家獲獎的高潮。至於具體什麼時候得,誰因為什麼成就得,那就很難預測了。

重要的是,現在的基本圖像是百花爭豔,不能確定哪一朵最先綻放,而不是隻有一兩朵,即使綻放了也不代表春天到來。在諾貝爾獎問題上,有些人處於悲觀的極端,認為中國永遠得不了(體制問題!),而另一些人處於憤世嫉俗的極端,聲稱諾貝爾獎純粹是西方的陰謀。這話用來說和平獎、文學獎或許可以成立,但用來說自然科學獎就離譜了。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耐心點,自信點。葡萄是甜的,而且你必然有吃到的那一天。

現在是2018年,請大家看看,除了增加屠呦呦的獲獎之外,我的回答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嗎?沒有。請問我的回答,有沒有解答你的問題?我相信大多數讀者會同意,解答了。

袁嵐峰: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做諾貝爾獎演講

好,基本的原理都已經如上所述了。最後,我們再來討論一個問題。今年本庶佑和艾利森(James P. Allison)獲獎的原因是,“通過抑制免疫負調節機制,發現新的癌症治療方法”(for their discovery of cancer therapy by inhibition of negative immune regulation)。許多專家指出,華人科學家陳列平在這個領域中也有重大的貢獻,很可惜沒有獲獎。

袁嵐峰: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陳列平

我以前就聽說過陳列平,不過並不清楚他的具體工作。今年的諾貝爾獎評選,正好也為傳播陳列平的成就提供了一個機會。對於沒有獲獎的原因,陳列平有一個評論:“中國人不擅長講故事,不擅長將複雜的科學變為簡單的概念去讓人們接受,這一點可能是我們最大的缺陷。”我想,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跟我們科普的缺乏、科學文化的缺乏都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我的科普工作能夠幫助讀者提高這方面的意識,就很值得欣慰了。

順便說一句,陳列平對國內的科研環境也有很多批評意見。他說:“很多中國科研人員都是在追蹤熱點研究,中國相關政策亦在鼓勵跟進,這可能是方向性錯誤。此外相關制度缺乏耐心,也是對原創研究極為不利的。”這些確實是切中時弊的批評,值得大家深入反思。由於篇幅限制,我們在這裡就不多談這個問題了,推薦大家去讀採訪陳列平的文章。

我們回頭來看日本。日本對於“展示自己、提高存在感”這個問題,就相當重視。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目標之一就是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這個計劃提出之後,大多數人都不看好,例如野依良治就認為這樣的目標“沒有頭腦”。沒想到,當年他就成了這個計劃的受益者,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

袁嵐峰: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野依良治

日本政府是怎麼做的呢?可以說是各種手段都用上了,包括一些看起來不是很上臺面的辦法,例如在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設立“研究聯絡中心”,邀請瑞典學者開展“合作研究”,邀請諾貝爾獎評獎委員到日本訪問。說白了,就是跟諾貝爾獎委員會拉關係。如果你願意的話,你當然可以在道德上鄙視這樣的手段。但是,這些手段是否有用呢?從效果來看,當然是有用的。本庶佑的入選和陳列平的落選,誰能說和日本政府的公關無關呢?

這在哲學上給我們一個思考。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於一種“治本對治標”的思維,例如對於治安問題,立刻就會指出這在本質上是貧富不均的表現,要徹底消除犯罪,就要實現共同富裕。這話說得是完全正確的,問題在於,如果你一時半會兒縮小不了貧富差距,難道你就對治安問題沒有辦法了嗎?其實是有辦法的,例如增加警力,增加監控攝像頭。許多國家和城市的經驗都表明,這些技術性的手段,就可以立竿見影地把犯罪率降下來。

當然,我們不是說不應該追求治本。就以諾貝爾獎而論,首先需要你的國家有頂級的研究成果才行,這是獲獎的根本,否則再多的公關也沒用。但是,在做出成果、夯實基礎的同時,如果我們對展示成果做出更多的努力,難道不是更好嗎?這樣才對得起那些努力做科研的科學家們。綜合考慮問題,多管齊下,才是現代社會的思維方式。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們縱覽諾貝爾獎和基礎研究的國際對比,是為了看透它,然後放下它。我們應該回到一個基本的出發點:任何國家、任何人為科學做出貢獻,都應該得到我們的尊敬。最重要的是科學本身,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比來比去。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價值觀:

科學本身就是好的。只有科學,才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