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前言.

珲春北国珍本堂,这个名字陌生的俱乐部或许将在下赛季的中乙赛场上与大家见面。年终岁末,延边北国宣布更换队徽,熟悉的红色得以沿用。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但是新年伊始球队便再次更换队徽,在原有队徽基础上增加了“延边”的朝语文字“연변”,突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特色,彰显民族文化,踏实扎根在延边足球。但随之而来的俱乐部名称也再次改变,俱乐部以一种不经意的行为揭开了职业化的旧伤疤。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1.『足协提倡俱乐部中性化』

此前中国足协在武汉召开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会议上,中国足协将大力推动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成为重大的改革项目,中国足球以及俱乐部缺少文化传承一直是让球迷诟病的地方。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此前也不乏有许多球队与企业为了生存而不断抛售、改名、搬迁,难得积累起来的地方球迷文化,就因为球队主体的不断变更,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倒重建。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因此中国足协在制止了球队搬迁之后,再次制定了新的方案,即大力推动百年俱乐部基础,各个俱乐部要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优化股权结构,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渐实现俱乐部名称的中性化和非企业化。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2.『频繁换名倒行逆施』

中国足球职业化前,也曾有过商家赞助地方专业队拿得冠名权,如早年的上海申花队、上海阿克发队等。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武汉队同样留下了一堆五花八门的称呼:武汉红金龙、武汉红桃K、武汉黄鹤楼及武汉光谷,被调侃为中国特色。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从甲A岁月到中超时代,球队更名逐渐成为家常便饭,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随波逐流,充当商业品牌的载体。

3.『俱乐部有苦说不出』

俱乐部迫于经营能力有限,离不开省时高效的“企业冠名”,将其视为衣食父母。如果以欧洲联赛的“三三制”为参照系,球队围绕赛事的门票销售、电视传播与市场开发的经济收益,甚至达不到俱乐部投入的一半。即便每个主场都能爆满,俱乐部的收支间仍存在巨大缺口。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缺乏职业精神的俱乐部将会被联赛所淘汰,缺乏造血功能的俱乐部怎么看都像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很多球队参与比赛的往返机票、赢球奖金到后勤保障,都需要背后的母公司来买单。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4.『眼高手低阻碍进步』

像权健、上港这样用巨额资本在短期内堆砌中超新贵提升球队水平的做法,对于其他大多数球队来说,不过是望而兴叹的富人游戏。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与历史悠久、理念成熟的国外联赛相比,一些球队还是一个眼高手低的毛头小伙,他为自己设定过人生目标,却又不自觉地安于现状。既然不愁生存,何必自己谋生路,在矛盾与妥协中,阻碍了足球的整体进步。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5.『奇葩队名背后的艰辛』

比频繁更换队名更奇葩的,是球队更换队名的频率。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22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支球队能够做到从一而终,改名最频繁的辽宁队,共有13次变更队名,其他球队改名次数在10次以上的,还有3支之多。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对球队名字的践踏,实际上是对足球尊严和球迷感情的凌辱,也是业余足球区别于职业足球的重要标志。联赛要想真正实现职业化,不仅仅需要天价合同,更需要给自己正名。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6.『寻求帮助或如虎添翼』

延边北国更换俱乐部名称的举动虽然无奈,但也尽显球队扎根本土的决心。在延边,对足球有着纯粹的热爱与信仰,有全民的狂热和温情,他们在时代的烙印下熠熠生辉,在历史的硝烟中历久弥新。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他们需要让每一个球员都尽可能地多接触足球,如此才能“逼出”延边足球的今天——这点与关注本土球迷文化的贝克足球不谋而合。延边缺少的或许并不是热情,或许缺少的正是寻求帮助的勇气。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中乙球队频繁改名实属无奈,自力更生或是唯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