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給我發紅包,總要回2倍才安心!”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要說起過年期間最讓年輕人提不起精神的事,莫過於陪爸媽到三姑六婆家走親戚。這時候的他們,動作遲緩神情恍惚,就像是被按了0.5倍速播放的電影一般,每一幀的銜接都費盡心力。

而要說起過年期間最讓年輕人臉紅心跳的事,就不得不提去微信群裡搶拼手氣紅包這茬了。


“別人給我發紅包,總要回2倍才安心!”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它總能讓串門時年輕人動作遲緩的封印於頃刻間土崩瓦解。畢竟拼手氣紅包,拼的是網速,玩的是心跳,搶完紅包之後人也能瞬間打開話匣子:搶得多的喜上眉梢,面泛紅光,抬起頭來滔滔不絕。搶得少的不免暗自叫苦,順勢放下手機跟親戚們開啟“手慢0.1,錯過一個億”的專題吐槽大會。

實際上無論是在大群裡搶紅包也好,又或是小窗口裡單獨私發的賀歲紅包也罷,無論數額多少,大家表達的都是一種祝福的心意。就像網絡上的那句謔稱:“能用紅包解決的,儘量不用語言表達。”


“別人給我發紅包,總要回2倍才安心!”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但卻有不少網友因此感到焦慮:“別人給我發紅包,我總要回個兩倍才安心。”因為在這部分網友看來,接受別人主動發來的紅包,似乎成為他們的一種心理負擔。不馬上發個雙倍紅包過去,總覺得心裡怪怪的,好像欠了別人什麼似的。

這種“被給予就要給予”的規則,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 “互惠關係定律”。換作我們平日更通俗的說法,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所謂“人情債”,即接受了別人的好處就要以其他的方式去償還,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大家在“人情債”中互動,本就是人類社會合作的重要基石。


“別人給我發紅包,總要回2倍才安心!”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詩經有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意思是: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這種行為與“投桃報李”不同,因為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它體現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回贈的東西表現的是自己對這份情意的珍視。

馬克思也曾說過:“人,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難免會結下各種各樣的“人情債”,這其實並不稀奇。與此同時,我們應看到,正是因為人們忍不住要去還這些“人情債”,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也在一步步的加深。今天鄰居幫我取了一份快遞,明天也許我就會幫喊鄰居家的孩子到家裡來串門,一來二去,兩戶人家見到面聊聊天,沒準兒就真成了好朋友。


“別人給我發紅包,總要回2倍才安心!”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所以,請不必再為收到紅包而倍感壓力,繼而做出“投我以紅包,報之以雙倍紅包”的事來。請相信自己總會有其他的方式將這份情意更好地表達出來,這樣做不但不會讓你欠下更大的“人情債”,反而會讓你們的情誼走得更深更遠。

當你再次收到別人主動發來的紅包而感到焦慮時,不妨試著將網上的那句話反過來讀讀:能用行動表達的,儘量不用紅包解決。

文/黃馨舒荷(燕園心理合作心理諮詢師)


添加微信公眾號(yanyuanxinli),獲取更多資訊。

添加微信號:tjyybs2,備註:加群。即可加入“免費心理問答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