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公海艦隊中最強大的戰艦——“巴伐利亞”級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德文:Linienschiffe der Bayern-Klasse ,英文:Bayern class battleship ),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裝備的一型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裝備了8門380毫米主炮,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艦隊各級別軍艦的主炮口徑總是小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同級艦艇的情況。

德國原計劃建造4艘巴伐利亞級,最終只竣工2艘。首艦巴伐利亞號在德國但澤碩效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91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3日下水;1917年3月14日服役。

二號艦巴登號於1913年12月20日開工;下水日期為1915年10月30日;正式服役為1917年3月14日。兩艦均在德國公海艦隊服役,並最終在德國戰敗投降後,於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自沉 。

二十世紀初,歐洲老牌的英帝國和新興的德意志帝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英國人在艦型的發展上先走一步,對後世戰列艦發展影響很大的無畏艦開山鼻祖"無畏"號和第一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都是英國人率先建成服役的。

德國人一開始走了不少彎路:德國海軍第一級無畏艦拿騷級用的還是往復式三缸蒸汽機,6座炮塔成六邊形佈置在艦體四周,最多隻能有4座炮塔可以進行側舷齊射。由於情報失誤,德國人還建造了後來證明沒有任何作用的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

1909年,英國海軍確定了新的戰列艦主炮技術指標,開始設計343毫米/45倍徑火炮,身管重達76噸,穿甲彈重635公斤初速為757米/秒。而德國計劃於1911年才能完成用於新式軍艦的305毫米/50倍徑火炮,彈重405公斤初速為855米/秒,威力比英國343毫米炮弱20%左右。

英國隨即開工了大批343毫米炮軍艦,如著名的"獵戶座"號、"鐵公爵"號戰列艦和"獅"號戰列巡洋艦等,而德國由於缺乏大口徑火炮的研製經驗,同期完工的"赫爾戈蘭"、"國王"號戰列艦和"德·弗林格爾"號戰列巡洋艦等只能安裝305毫米炮,在火力上明顯出於下風 。

1911年9月底,提爾皮茨向介紹德皇威廉二世了代號"多拉"的新式戰列艦的方案,兩套方案均採用類似的艦體的設計,基準排水量均為28250噸,副炮為14門150毫米炮,另有10門88毫米防魚雷艇炮,採用傳統的三軸推進,中央軸為柴油機動力,用以增加續航力,動力系統還備有高效冷卻裝置。

年底,提爾皮茨又向威廉二世介紹了兩個進一步設計,第一個採用5座SM350毫米/L45炮塔,排水量29000噸,單艦預算造價5970萬帝國馬克,第二個採用4座400毫米炮塔,排水量超過29000噸,造價不低於6000萬帝國馬克。

威廉二世認為4座380毫米炮塔的戰列艦具有最優的性價比。1912年1月6日,最終決定採用排水量28100噸,安裝8門380毫米/L45艦炮,預算造價5750萬帝國馬克的最終方案。

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簽署命令建造T號和"瓦爾特"號替代艦、實為建造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計劃撥款。德國海軍部按慣例招標,最終腓特烈大帝造船廠、伏爾鏘船廠和霍瓦爾德船廠競標成功。1913年6月29日,克虜伯和德國政府投資的大型造船廠克虜伯·德意志船廠在基爾竣工,並很快取得1艘巴伐利亞級艦的建造合同。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沿用了德國大型軍艦的長首樓艦型,首樓一直延伸至C炮塔處。也是第一級採用了三足主桅的德國戰列艦。這是因為海上交戰距離的不斷增加,用於瞭望和修正炸點的觀察哨的位置也必需隨之上升。

標準排水量28506噸,滿載排水量32850噸;艦長180.3米,寬30米,吃水8.43米;14臺桑尼克羅夫特/舒爾茨式細管徑三鍋筒水管鍋爐(3臺為燃油鍋爐,11臺油煤混燒),3臺帕森斯衝動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最高航速22節,5000海里/12節;編制1171人。

4座雙聯裝380毫米/45倍徑主炮;16門單裝150毫米副炮;10門單裝88毫米炮;5座60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艦首1具,側舷各2具。

側舷裝甲帶(最大)350毫米;炮塔(正面)350毫米;指揮塔350毫米;三層裝甲甲板,每層厚30-40毫米。

德國投降後被英國軍艦押往英國斯卡帕灣的巴伐利亞號

在斯卡帕灣自沉的巴伐利亞號

在斯卡帕灣自沉的巴伐利亞號

在斯卡帕灣自沉的巴伐利亞號

1919年打撈中的巴伐利亞號

1919年打撈中的巴伐利亞號

1919年打撈中的巴伐利亞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