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券商生存路:賣房、停招、裁員、降薪

潮水退去,方知誰在裸泳,這句時常被投資界人士掛在嘴邊的話,成為了2018年最恰當的註腳。

這一年,國內諸多領域都在感受潮水退去後的溫度。

股市持續低迷,債市違約不斷,獨角獸上市頻現破發,資本新貴比特幣邁入熊市征途,互聯網金融集體暴雷;“房住不炒”的樓市在政策高壓下迎來拐點,頭部房企紛紛開啟去地產化、多元化轉型;ofo、途歌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未獲市場認可,面對消費者退押金束手無策。

新生力量也在萌芽。改革開放四十年積澱,三、四線城市消費力量崛起,引發消費轉型變遷;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外資均在摩拳擦掌,意圖在汽車、券商、銀行等新開放領域大展身手;科技技術迅速發展,5G商用、人工智能的發展,或帶來新商業價值。

改變,都蘊藏在時間裡。我們回望過去,正是為了展望未來。

2018年的資本市場有些冷。資金短缺、股市低迷、外部壞境複雜,這讓直接從資本市場攫取利益的券商行業艱難前行,利潤下滑、裁員降薪、業務收縮成為描述券商行業現狀的高頻詞彙。

寒冬之中隱隱透露除轉機的跡象,上市券商11月營業收入為181.28億元,環比增長76.15%,同比增長5.08%;淨利潤合計73.07億元,環比提升197.24%,同比增長18.71%。

2019年是否是復甦的年份?現在仍難下斷言。正在發生的事實是,12月24日,瑞銀證券實際控制人正式變更為瑞銀集團,成為首家外資控股的合資券商,當日券商股應聲大跌,板塊收跌1.39%,外資悄然入場為已然激烈的角逐增加了未知。

年終獎腰斬,投行部停招應屆生

今年9月,熱鬧的“飯局門”曝光不久,“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即告暫停,分析師評價體系變回空白,佣金派點成為券商考核分析師的主要指標。

某頭部券商分析師羅盛(化名)稱,取消新財富評選讓券商佣金爭奪更加激烈。“參加新財富都是大平臺,過去一直有佣金保底,去衝新財富,不會特別努力地去爭取佣金。現在新財富沒有了,大券商回去搞派點、佣金,和中小券商形成爭奪。本身這個市場在縮小,費率在下滑,現在競爭更激烈了。”


“熊市”券商生存路:賣房、停招、裁員、降薪


分析師的小圈子之外,更多的從業者感受到的是降薪、裁員、甚至是媒體表述的“員工收入未達納稅起徵點”。

半年報顯示,今年前 6個月20家券商職工薪酬同比下降,披露的30家券商合計下降29.89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22家披露數據的券商中,8家券商的在職員工數量較去年年末呈下降狀態,共減少2398人。員工數量擴張的公司中,5家增長人數不足30人。

“不少券商投行都停止招收應屆生了,有的大型券商往年招100多個應屆生,今年可能一個都沒有招收。” 從事一級信用債發行工作的吳芳(化名)稱,“行情不好的時候,去哪裡都不好做,大部分人都是堅守在原崗位上熬一下。”

年關將至,縮水的年終獎再一次宣告著這一年的低迷。

“公司評定獎金的指標會根據市場行情走,不會每年都一樣。今年績效考核的評定還沒有出,但肯定會比以前少,具體少多少還不清楚,最多可能會減半。” 某頭部券商從業者李文(化名)稱,“而且這個要分部門的,比如說投行,以前年終獎可能會發3年工資,今年過會特別嚴,可能會減到半年或一年的。”

吳芳也認同這一觀點,“債券行業2018獎金收入普遍低於前兩年,股權類受監管影響,一年難做幾單,甚至沒有開過一張單,沒有收成,獎金一定縮水。”


“熊市”券商生存路:賣房、停招、裁員、降薪


證券業協會提供了券商行業更全景的經營數據:今年前三季度,131家證券公司當期實現1893.31億元營業收入,淨利潤496.55億元,與2016年同期的2419.58億元營收和958.2億淨利潤相比(協會網站未公佈2017年三季度的券商經營業績)分別“縮水”21.75%和48.18%。

今年上半年,34家上市券商中27家出現淨利潤同比下滑,佔比超八成;到第三季度結束之際,34家上市券商淨利潤全部同比下降,其中13家券商淨利潤減少同比50%以上,業績“腰斬”。

“龍頭”也難逃波及。今年上半年,作為龍頭的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尚能交出淨利增長的答卷,分別實現13%、5.5%和0.76%的淨利潤同比增長。但在今年三季度結束之際,淨利潤前十名的上市券商淨利潤全部同比下降,其中海通證券、國信證券和中國銀河3家淨利潤同比減少超過40%。

創投基金工作的張鵬(化名)從一級市場更直接地感受到市場的變化:資金少了,好項目也少了,投資很謹慎,“大家都在過冬”。

“市場上基本融不到錢,原來政府、房產、銀行是資金‘大戶’,現在萬科都想著‘活下去’,銀行又緊信貸,募資特別難,機構死得一片一片的。”張鵬說道。

資金稀缺,投項目亦更加謹慎,“有(機構投的)公司清算了,把所有人都拉下水”。張鵬表示,IPO放緩增加了基金退出的難度。“沒有變現的途徑,以前項目的收益也只是停留在紙面。”

行情遇冷,張鵬稱,他身邊一些從業者通過對外授課等其他方式增加收入。

新增19家券商年內IPO“顆粒無收”

業績慘淡背後是市場行情整體低迷。同花順數據顯示,上證指數從今年年初的3300點左右降至年末的2500點左右,最低曾達2449點;日均成交額也同比下降15.33%,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A股的日均交易額為3905.75億元。


“熊市”券商生存路:賣房、停招、裁員、降薪


“熊市”降臨,券商經紀業務競爭加劇,佣金費率不斷走低。據證券市場紅週刊報道,截至今年上半年,證券業經紀業務交易佣金費率低至萬分之3.2,較2017年年底下滑5.7%。

據券商中國統計,今年前三季度,34家券商中僅太平洋1家實現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增加,其餘經紀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中,除中信證券外其餘均同比減少15%以上。

受到市場行情衝擊的還有券商投行業務。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所有券商年內合計實現主承銷收入僅為79.3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07.99億元同比下滑61.87%。首發、增發兩項業務的承銷收入分別同比下降65.56%和66.28%。

今年有41家券商在年內進行IPO承銷,去年同期為60家,這意味著今年新增19家券商的IPO承銷業務“顆粒無收”。41家券商中“斬獲”最多的為中信證券,年內承銷11家IPO,而2017年IPO承銷數量前15名均在10家以上,第一名廣發證券承銷33家IPO首發。

股權融資承壓下,部分券商發力債券承銷,帶動投行業務增長。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2月21日,100餘家券商機構的債券發行承銷業務合計募集4.87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4萬億元增長10.8%。業內人士稱今年債市呈兩級分化的狀態,高等級的債券“很好做”。

“整個券商的傳統業務受市場行情影響都非常大,包括經紀和投行”,券商分析師羅盛稱。“投行IPO監管比較嚴,發的比較慢;增發限價發行,沒有什麼套利空間,很多企業不願意做增發;再融資一二級市場倒掛,一級市場不願意把標的弄進來,總體來說一二級市場都不太好。”


“熊市”券商生存路:賣房、停招、裁員、降薪


(部分券商承銷數量情況/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

自營業務取代經紀業務成為今年前三季度券商行業主要的收入來源。

據證券業協會網站統計,投資、經紀、資管和承銷四大業務的收入合計佔總營收的73.82%,其中證券投資收益為526.28億元,佔總營業收入比重的27.8%;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為495.61億元,佔總營業收入比重的26.18%。

“今年利率債是有牛市的,有一部分固收自營機構賺了很多”,從事一級信用債發行工作的吳芳稱。

但從公司的角度看,資產價格波動對券商投資收益造成影響。截至今年6月,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可得數據的20家券商中,10家自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

海通證券三季報顯示,今年前9個月的投資收益為37.0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0.95億元減少48%,主要因“持有及處置金融工具產生的投資收益減少”;中信證券前9個月投資收益為19.3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1.24億元減少38.09%;國信證券前9個月投資收益為3.3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02億元減少52.71%。

券商資管業務收入和利潤也在收縮。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今年前6個月31家券商的資管業務收入總和為99.4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77%,利潤為49.06億元,同比減少18.15%。

天風證券發研報稱,券商資管規模高點已過,預期將繼續收縮,券商資管的通道業務規模已經從2017年Q1的高點18.77萬億元回落。“券商資管需要提升主動管理業務規模和業務能力已經成為了行業的共識,未來主動管理能將決定資管業務的盈利。”

有些券商甚至“賣房”來改善業績。近一個半月來,華西證券、中原證券和國元證券先後發佈了出售房產的公告。三家券商出售的房產,評估值合計已高達9.36億元。

外資券商入場,轉機還是挑戰?

寒冬在年末出現了轉機的跡象。中國銀河的研報顯示,上市券商11月營業收入為181.28億元,環比增長76.15%,同比增長5.08%;同期淨利潤合計73.07億元,環比提升197.24%,同比增長18.71%。

資本市場同樣顯示錶現出對券商股的青睞:今年11月滬深300指數上漲0.6%,券商板塊上漲2.27%,日均股票成交額環比上升22.01%至3550.25億元。


“熊市”券商生存路:賣房、停招、裁員、降薪


年末行業回暖背後是多重利好政策。

10月下旬,11家證券公司宣佈擬共同出資設立“證券行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系列資產管理計劃”,主要用於化解民營上市公司股票質押等流動性風險。紓困效果初步顯現,據東北證券研報,11月末A股股權質押未解押市值 491.98 億元,同比下降74%,環比下降 37%。

中國銀河研報稱,市場化方式紓解股票質押風險,緩解了前期資產質量擾動對券商板塊估值的壓制。

此外,券商投行業務未來也將獲得包括再融資、併購、滬倫通及科創板在內的多種業務增量,增加盈利增長點;資金方面,MSCI提權、納入富時羅素指數以及銀行理財公募產品入市都將在中長期帶來資金流入。萬聯證券判斷稱,2019年券商行業收入端呈現企穩預期,行業整體狀況將優於2018年。

申萬宏源的證券行業2019年投資策略稱,明年券商業務有望出現拐點,股票質押風險預期將逐步化解。預計2019年券商整體經營環境出現較大改善,整體業績預計增長9%,預計五大券商業績增速為20%。

渤海證券預測2019年券商行業實現2420億元營收,同比增長1.73%;實現淨利潤678億元,同比增長9.56%。

回暖的另一面,外資悄然入場,為已然激烈的角逐增加了未知。

今年4月,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了《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允許外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瑞銀成為今年首家增持內地合資券商股份至51%的外資金融機構。

今年10月,北京產權交易所掛出兩則產權轉讓信息:國資委旗下中糧集團和國電資本分別轉讓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瑞銀證券)14%股權和12.01%股權。11月,證監會核准中糧及國電資本將其股份轉讓給瑞銀集團。

12月24日,瑞銀對外發布消息稱,瑞銀正式控股內地合資證券公司瑞銀證券,持股比例由24.99%增加至51%。


“熊市”券商生存路:賣房、停招、裁員、降薪


(瑞銀證券股權結構/來源:瑞銀證券官網)

除瑞銀外,仍有其他外資機構向證監會提交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或者設立合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

今年9月,華鑫股份發公告稱,擬公開掛牌轉讓全資子公司華鑫證券所持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摩根華鑫)2%股權,10月15日,該項目在上海產權交易所進行預披露。

摩根華鑫現僅有兩位股東,華鑫證券持股51%,摩根士丹利持股49%。若摩根士丹利獲2%股權,將取得摩根華鑫控股權。

此外,野村證券、摩根大通相繼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控股合資券商的申請,瑞士信貸也擬增持瑞信方正至51%。

中閱資本總經理孫建波認為,外資現在謀求控股的仍然是中小券商,經紀業務在市場佔比不是很大,並不會對現有格局形成根本性的衝擊。

中國銀河國際發佈的研報持類似觀點,認為外資控股券商短期內實際影響有限。“對於經紀業務來說,國內業者在營業部網絡和互聯網平臺方面有明顯優勢,鑑於這些發展涉及鉅額費用,外資券商在短期內要趕上並不容易。”

渤海證券研報認為,雖然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短期內對國內證券行業影響較小,但長期來看外資進入對中資券商投行業務造成競爭壓力。中國銀河研報認為,在財富管理和機構經紀業務方面,外資券商或因有更多較領先的產品而有突破的空間。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認為,外資控股券商是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必要過程,可以刺激國內資本市場的創新活力,為打破傳統券商業務競爭格局提供必要動力,也將倒逼國內券商自我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