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陳瑜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陽明山,我去過多次,亦或是去拍霧凇雪景,亦或是去拍杜鵑花,偶爾也陪遠道來的朋友去玩,曲折陡峭的山路延伸到山頂,路旁的風景確實讓人迷戀,每次雖然感覺不同,收穫不少,但印象中的陽明山依然是那座山,熟悉不過,甚至哪個地方有好景也耳熟能詳,但永遠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對陽明山的歷史瞭解不多,或許大多數人都如此。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和美陽明,靈山福地。陽明山的“陽”為“阝”(山丘)與“日”之組合,象徵了天地之“和”;陽明山之“明”為“日”與“月”之組合,象徵了陽剛與陰柔之“和”。 流泉飛瀑、奇峰怪石、雲山霧海,山形峻美,氣勢磅礴,令人如痴如醉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一)杜鵑雲海

陽明山的杜鵑確實很美,不同於普通山上的杜鵑,杜鵑樹很古老,虯枝蔓延,遮天蔽日,行走於其間,如同穿行在古老的原始森林地帶。也許這就是歲月沉澱、世事變遷而形成的蒼老感,開出的花朵也特別大,特別豔麗,紅得似火,葉綠如碧,相互映襯,別有一份嬌豔之感。因此也被譽為“天下第一杜鵑紅”。據說還有一個忠貞愛的傳說,杜鵑花原為白色,因為有一位容貌非凡的貧民妻子,被蜀帝選為妃子,不從,自刎於宮內,變為杜鵑鳥,因思念前夫,飛回陽明山,晝夜悲啼口中流血,把杜鵑花都染紅了。有古詩為證:“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碰上雨後天晴,雲山霧海,極致壯觀,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山巒頭頂都圍了白色絲巾,隨風飄動,幻如仙境,無不讓人豁然開朗,氣定神怡。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二)湖南的九寨溝

據說,紅軍曾到過這裡,莫非也是留戀這裡的美景,也帶著大部隊爬上了山,準備在這裡建立根據地,可能是人煙稀少,糧草供給沒有保障,沒過多久就下山了,半山腰還有紅六軍團領導雕像。據說蔣介石也曾與陽明山有著一段難解之情結,到臺灣後遂將臺北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陽明山很奇特,半山腰出平湖,叫萬和湖,全是陡峭的山峰中,居然還有一個平湖,水平如鏡,山巒包圍,無風無浪,格外寧靜,陽光照射,湖面碧浪蕩漾,波光粼粼,置身於此,真可以物我兩忘,無不陶醉於青山綠水之間,無不讓人於喧囂過後獨享那份難得的心靜如水的愜意。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大黃江源,古木參天,一道山溪飛流直下,連成五重瀑布,瀑潭相接,又連成五大圓潭,被旅遊專家譽為“湖南的九寨溝”。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三)騷客遷至

因陽明山之美,唐代元結、柳宗元、周敦頤“三子”都到過陽明山。唐代元和七年農曆4月,柳子僱請了一名獵人帶路,與華龍寺的一名和尚,三人到陽明山觀風景、探寶地、會僧人、論佛道,第二年5月即公元813年5月柳子再次來到陽明山,盡情地觀賞了大黃江源(黃溪上游)等自然景觀,在他口中和筆下,他把陽明山的樹、草、花、獸、禽、蟲、巖、雲、霧及溪河瀑布描繪得非常有生機,非常美麗和諧。回到住所愚溪後,寫下千古名著《遊黃溪記》,文中讚美南方各地,永州最美,永州百里黃溪最美。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明清時期東安桑日升也來過這裡,寫過《登陽明山》:“仰面遙看天際平,山回絕壑怒濤生,風高六月吹寒屐,疑似霜林晚照晴。”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四)古遠寺廟 佛光普濟

陽明山還是佛教聖地,山上有一座萬壽寺,據《陽明山志》記載:……萬壽寺由南向北,從月臺拾級而上,依次的下殿、中殿、祖師殿、父母殿、上蓋小青瓦,祖師殿上蓋鐵皮,還供有十八羅漢、二十四孝、十二元覺、十八真人、韋陀、金剛、觀音、如來佛等,殿堂掛有54塊金扁,二十多幅黑漆金字對聯,寺內有鐵香爐四口,銅鐘一口,不斷的撞擊聲,震盪遠近山谷,三米多高焚化紙錢的鐵塔,終日香菸嫋嫋。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據說這寺廟還很有歷史。據清光緒年間重刊的《陽明山·祖爺巖志》載: "永(州)有陽明山之白雲寺,乃前朝東漢建立也……有十八真人燒丹鍊汞,飛身騰空,地址尚存"。東漢時這裡已經建起了寺院白雲寺,寺中住持是東漢獻帝劉協(公元189-220年)派來的智安和尚。

相傳,中國過去的寺庵道場,大多屬於皇帝的個人行為。自秦始皇為保證他秦家世代為皇,大斷天下"龍脈"開始,歷代皇帝都深信"葬在龍頭出天子,葬在龍身出宰相,葬在龍尾出狀元",大肆搶佔天下名山,以防"真龍天子"出現,搶奪去他們的江山社稷。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白雲寺位於陽明山主峰絕頂北側2裡許的白雲峰山腰之上,海拔1500多米,這裡山高僻遠,林深壑幽,莫說香火,就是和尚吃的米和食鹽也來之不易,因而當時白雲寺中的僧徒來來去去一直不多,但歷代皇帝一直保持這個寺院,據說和尚們食用的糧米油鹽等物均由國庫撥給,並定期派軍兵用腳力肩挑送上山來,只因為這個地方的"龍脈"太旺盛了!

唐朝末至宋朝中期,這裡出了"十八真人"!頓時轟動天下,成為當時的著名寺院,就在宋朝,和尚們又在陽明山絕頂之下的南側,海拔1357米的花崗岩坡地上建一寺院,名日陽明山寺。又在陽明山建庵,原名"昭禪寺"(1515年後改為"歇馬庵")。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陽明山隸屬永州府寧遠縣,正德年間(1510年),武宗皇帝朱厚燳的三女兒秀靈公主為逃婚,更為尋求不老仙方,來到陽明山昭禪寺"盡驅寺僧,歇馬建庵"。憑藉她是公主的威望,憑著"皇糧"生活無憂的優越條件,很快在歇馬庵聚集起108名尼姑。

明朝嘉靖二年(1524年),有衡州明性和尚,號自空,俗姓唐,接管陽明山寺做住持,為的是剃度鄭秀峰,明嘉靖六年(1528年),鄭秀峰年十六,由領臨濟宗旨,取名真聰,號秀峰,剃度為僧。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鄭秀峰閉關坐化,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明藩南渭王派孫菊波與永邑文人蔣湘崖來陽明山祖爺庵啟關諦視,見其宛然如生,發爪尤長,遂頂禮拜伏,相扶披剃,衣履莊嚴,涅盤端坐,告之於南渭王。明藩南渭王知道之後,欽佩鄭秀峰生前的刻苦和高風亮節,更是頌揚鄭秀峰的"以身示世",於是飛馬報奏嘉靖皇上,嘉靖世宗皇帝聞奏後,很是感動,"遂崇其號日七祖,臨濟正派,改寺名為萬壽寺,又賜“名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寺聯;南渭王又將"東抵黃江岸,西界獅子嶺,南極三江口,北至禹龍岐,劃屬國山,永奉香火,免供民賦焉"。從此,陽明山寺更名萬壽寺。這時整個陽明山共有9庵(寺)18殿。和尚僧徒與尼姑僧徒達幾百人之眾。明末,這裡曾設垌官48員,分區治理,陽明山的垌官工作地設在上流垌。常年吸引周邊3省18縣58個香會100多萬善男信女前來拜佛燒香,每年七月至十月,日以千計的善男信女前來朝佛,據說有求必應,靈驗得很。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萬壽寺古井酷暑不竭,大雨不溢,飲之回味無窮,譽為“陽明聖泉”。山上共有32溪、84潭、18瀑。瀧潭幽深莫測,紫氣升騰,俗稱“海口”。

據地方誌載:"陽明山,名山也。荒蟠百里,秀齊九疑。"又云:"其麓險絕,幾疑無路。有銀沙十里,鳥道盤折,上與天齊。及登頂峰,左衡(山)右(九)疑,極目千里,身在雲際,超然出塵。"景緻奇特,人多向往。

陽明山之美,美得精緻,美得奇特,美得幽深,美得讓人蕩氣迴腸,美得讓你醉。

【永州故事】“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醉美陽明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