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一部是韓國的獲獎電影,另一部是本土的高分紀錄片。前者讓我們領略了有錢人的餓,後者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的飽。

差不多半年前,看了在戛納電影節獲大獎的韓國影片——《燃燒》,這部電影由村上春樹的小說改編,為我們探討了不同階層所面臨的『餓』:窮人的餓是小餓,只要物質上稍加努力就能改善;而富人的餓是大餓,來自於精神上的無以依託,只能用毀滅去解決。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半年之後,由《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打造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讓我們對於『餓』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看法,總覺得對於一個美食節目的最高評價就是:看餓了。

這個觀點在《舌尖上的中國》共三季的豆瓣評分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前兩季之所以評分居高不下,是因為每一集都能把人看餓。而到了第三季,因為『勾不起食慾』,於是評分就直線滑落到了慘不忍睹的3.7。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簡單回顧一下第三季與前兩季的區別,會發現導演的變更帶來了訴求上的不同。前兩季純粹講的就是各地的美食,而第三季試圖挖掘美食背後的風土人文。

可殘酷的現實證明,滿足口腹之餓容易,填飽精神之餓卻很難。做個出格的類比,這大概就略等於嫖妓與知己的區別。

而到了《風味人間》,明顯是充分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和教訓。

雖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節目,但只要看過的人都不難發現,整個敘事風格、剪輯結構都與《舌尖》別無二致,還是熟悉的解說,還是似曾相識的配樂,也不外乎還是那些美食,只不過多了一些國外的同類比對。除了logo更美了一點,就連宣傳海報也是同一系列。站在骨頭裡挑雞蛋的角度來說,關於節目的硬貨——美食本身,並沒有太大的突破。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然而,這絲毫也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因為這一次,『能否把人看餓』已然不足以成為評判這個節目的唯一標準,《風味人間》顯然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舌尖》的時代,最讓吃貨欲罷不能的莫過於各種美食色香味俱全的局部特寫,微觀的呈現,輔以煙火光影的考究氛圍,讓人本能地就咽起了口水。在《風味人間》中,這一優良傳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揚,食材未必有多創新,但這一手法在征服吃貨方面的確屢試不爽。

那薄如蟬翼的魚片刺生,那油鍋裡滋滋作響的蟹黃,那剛剝開竹葉的灰鹼粽,那滾油澆上的biangbiang面,無一不是讓吃貨食指大動的超級誘惑。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但又不僅於此。

確切地說,《風味人間》並非一檔傳統意義上的美食節目,而更像是一場時空交錯的環球探險。除了微觀食材的勾引之外,我們更感受到了宏觀敘事的視覺震撼與完美配樂的氣氛渲染。片中各種微距、航拍、高速攝影、慢速播放令人直呼美哭……有時甚至會誤以為自己在看BBC的《地球脈動》或是《人類星球》,緊緊拽著觀者的神經,讓人一刻也不想把眼睛挪開。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令人頗為驚豔的是一個過年殺豬的場景,原本這應該是一個鄉土血腥的場面,但剪輯時的點到即止和配樂的鼓點全鋪相得益彰,彷彿一場張藝謀電影裡的武俠對決,一番扣人心絃的鋪墊之後,頃刻豬頭落地,供品上桌,彷彿一切都未發生。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所謂感官盛宴,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從微觀到宏觀的全面調動,讓人還未來得及擦乾口水,就已經被澎湃的情緒給濺了一臉的眼淚。

如果說滿足口腹之慾和感官快感是一個美食節目的本分,那麼,對於平凡生活中人生意義的探尋,就是《風味人間》對於精神世界的最大饋贈。

相信大部分才看了一集就按耐不住要去豆瓣給《風味人間》打五星的人,都一定是被那個站在波濤洶湧的船頭苦苦等待,最後奮力擲出鋼叉收穫旗魚的少年給感動到了。在自然的面前,人的命運與收穫都如同那個瘦削的背影,隨時有可能被吞沒。唯有懂得敬畏與隱忍,才有可能嚐到來之不易的美味。這樣的心靈自省,要遠比口腹之慾的滿足,更值得回味。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而籍由美食之名,去探訪世界各地基於同一食材衍生出的不同生活形態,是這個節目帶給我們的另一個收穫。一邊欣賞著世界各地的絕美風景,一邊領略著共此冷暖的人情溫度,我們會發現,無論何種膚色種族,無論地球的左邊右旁,無論文化有多大差異,無論有錢還是沒錢,食物,始終都是人獲取幸福感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生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汲汲營營,比天比地,每天都在得到,卻每日都在焦慮,有時甚至都不知道究竟是我們想要的太多,還是我們擁有得太少。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整日與食不甘味相伴,與垃圾外賣為伍,嘗不到米飯的香甜,也感受不到家人團聚的意義。日子久了,竟然連獲取最簡單幸福的能力都失去了。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如果真是這樣,看看《風味人間》或許會有幫助。

從《燃燒》到《風味人間》:口腹之飽與精神之餓

畢竟,人大部分的慾求不滿都來自於精神空虛。精神真要滿足了,哪怕吃一碗白水煮豆腐,都會覺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