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春節檔已經結束,《流浪地球》逆襲後遙遙領先,在春節檔總票房達到了20.08億,《瘋狂外星人》位居第二,《飛馳人生》排名第三。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春節檔總票房約為58.34億,比去年同期僅略增長1.1%。而這無疑跟多部影片的表現不如預期有關,最失敗的作品更有點出人意料——竟然是未映先火的《小豬佩奇過大年》。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截至2月11日大年初七,《小豬佩奇過大年》的票房只是勉強達到了1.14億,增長空間也已很小,因為排片已經下降到1.8%左右。

相比之下,同檔期的另一部動畫《熊出沒》已經超過了5億,排片也穩定在10%左右,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大概率是選擇《熊出沒》,而不會去“踩雷”《小豬佩奇》。

在整個春節檔,《小豬佩奇過大年》的票房僅僅高於墊底的《廉政風雲》,而且總票房也就多了1000多萬。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從口碑來說,《小豬佩奇》更是讓人大感失望。豆瓣評分只有4.2分,近40%的人給這部片打了1星,貓眼評分也只有5.5分,是所有春節檔影片中最低的。

票房倒數第二,口碑倒數第一,這樣的結果放在兩週多以前是沒人可以想象的,因為當時《啥是佩奇》的短片刷爆朋友圈,幾乎人人都在說小豬,曬照片。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啥是佩奇》自發布後便在全中國引發熱潮,獲得2.3億的播放量,在微博獲得16億的閱讀,並且火到了海外。如果這是雙十一之前的預熱,那麼很有可能將創造一場阿里巴巴數據的盛宴,數錢的狂歡。

只可惜,電影不僅僅是流量,也不僅僅是數據,內容和口碑的糟糕將註定最終的失敗。對於出品方阿里影業來說,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再次慘烈碰壁,或許這一次的失利比之前《擺渡人》的失敗來得更為嚴重。

宣傳片火了一時,原來是為正片“遮羞”?

從豆瓣和貓眼上的評論來看,毫無疑問,《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失敗,一大半是因為內容質量的問題。

在所有可能的選擇中,它做出了最差的選擇——給動畫片段套上了真人版電影的外殼,但是兩個都沒有做好,既不能取悅兒童,又不能贏得大人。

據觀看過本片的觀眾透露,影片最大的問題是實在太“水”了,大家都以為會是動畫片,結果發現大量內容都是真人歌舞,連小朋友都直呼“看不下去”,更有評論直接指出“過年糊弄孩子,遲早遭報應。”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平心而論,面對這樣的評論,阿里影業的決策人真的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是否對得起小豬佩奇的超火IP,以及全國觀眾的期待。

據多家媒體爆料,《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原片素材是英國版權方為慶賀中國春節制作的小短片,一開始並不是為了做成長片,但是該短片被阿里影業買斷之後就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據報道,阿里影業希望“趁著豬年的熱點讓小豬佩奇吸引票房”,於是“將這個買來的佩奇春節短片改編成大電影”,然而現實是該短片的時長才20多分鐘,為了湊成90分鐘的電影長度,影片中硬是加入了大量真人表演內容,終於完成了這部專為春節檔打造的《小豬佩奇過大年》。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而回過頭來看,可能適得其反的是,為了這麼一部硬湊出來的電影,阿里聯合營銷方還精心準備了一個“很走心”、很“吊胃口”的熱門短片。

有心人應該還記得,就在1月17日當天,不到24小時,官博發出的《啥是佩奇》的視頻已經收穫2800萬次觀看,14萬次點贊,17萬次轉發。短片的內容非常簡單:留守老人李玉寶等著好久沒見的兒孫回家過年。寶貝孫子說想要“佩奇”,於是老人就搗鼓著做出了一個鼓風機佩奇。

孤獨老人,與兒孫分隔兩地,這樣的立意本來是很好的,於是短片也讓人對影片充滿了期待——或許這是一場可以做到閤家歡的親情兒童影片。

只可惜,現實是骨感的。大量被短片吸引進入影院的觀眾都感覺被“欺騙”了。2015年登陸中國的《小豬佩奇》,上線一年,累計播放量就已達到100億以上,至今已經超過300億的播放量,可是這樣的重磅IP,落到《小豬佩奇過大年》上,卻只是產出了春節檔人口紅利爆炸下可憐的1億票房和4.2的豆瓣評分。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電影不是電商,不是發現是“次品”之後可以包退的小商品,導致這一次春節檔最大敗筆的原因,可能正是阿里影業標榜的所謂“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下的電影營銷也要有最起碼的質量保障

回過頭去看,《啥是佩奇》這部宣傳片據說拍攝僅用時兩天,而且是《小豬佩奇過大年》攝製組原班人馬拍攝製作,導演也是同一個人。

導演對於宣傳片的定位非常清晰,要的就是自帶流量:“現在的互聯網時代,跟過去的不太一樣,過去廣告15秒30秒,現在通過互聯網傳播,需要自帶流量能刷屏,所以語言需要更電影化。”

短片一出,不僅迅速引爆網絡,還被諸多網友評價為“2019年度最佳廣告!” 據說《啥是佩奇》火爆之後,片方還接到了來自英國合作方小豬佩奇IP擁有方eOne的感謝致電。

好了,流量已經有了,24小時內3.4億次下載,2天內有15億次點擊,這樣的映前宣傳效果,不僅是今年同檔期所有賀歲片之冠,恐怕在整個春節檔歷史上也是前無來者。

當時阿里影業的高級副總裁李捷信誓旦旦地對媒體表示:“宣傳要符合電影的定位,這部電影還是拍給孩子看的,宣傳片出來之後,可能是從一家三口觀影,變成了一家五口或者七口。” ——對於票房的前景可謂信心爆棚。

看到這裡,我們一方面既要感嘆阿里影業的互聯網基因確實非常強大,但另一方面卻又要對於他們在電影製作上基本的審美和內容判斷產生強烈質疑——剪輯幾段天天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動畫短片,穿插個幾十分鐘真人部分充滿東北大碴子味兒的歌舞表演,奶奶和姥姥爭風吃醋的情節,憑什麼就自信能夠吸引到一家五口甚至一家七口呢?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不得不說,阿里影業的“互聯網思維”又一次干擾了這麼多年他們早就應該培養起來的“電影製作基因”。《小豬佩奇》又是一部阿里影業從投資、製作到宣發全程主控的電影,而上一部從頭至尾都是阿里包辦的電影則是大名鼎鼎的《擺渡人》。

2016年的《擺渡人》是阿里影業第一部全方位主控的電影作品,影片改編自張嘉佳暢銷小說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一章節選,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睡前故事”,曾在微博創下了150萬次轉發,40億次閱讀的紀錄。

自信網絡熱文的自帶流量,阿里影業找來了王家衛,梁朝偉,金城武,前後花了將近三年,製作+宣發的總成本高達4億,結果票房將將超過4.8億,豆瓣評分低到可怕的3.7分,被評為2016年度最差爛片之一。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流量足夠,IP也貴,錢也砸了,但是拍出來的東西實在沒法看?——這是《擺渡人》和《小豬佩奇過大年》面臨的同樣命運。

早在2015年,當時的阿里影業原副總裁徐遠翔曾經在名為“原創與IP相煎何太急”的論壇上,發表評論“互聯網不需要專業編劇”,結果引來了行業一致批評。雖然事過境遷,但是還是能夠從中一窺阿里影業對於自身互聯網思維的過度自信。

“得流量者得天下”,“流量的獲取是任何項目成本的核心和基礎” “倒流,引流,轉換,變現……” 如果說這樣的思維在電商運營場景下尚可以暢行無阻的話,到了電影世界似乎就有點失效了,幾十億的點擊並不意味著幾十億的票房,朋友圈爭相轉發的宣傳片也並不意味著大家都會去影院看戲。

電影還是需要內容和口碑做保障,挖空心思地把第一批觀眾“導流”到了影院,結果一看片子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那麼因此產生的負面口碑不是阿里想刪除就能刪除的。對於淘寶上的差評,或許商家聯合平臺一起還有足夠的能力來控制,但是春節檔全中國幾千萬的觀影人次,悠悠眾口豈是所謂的互聯網思維能輕易控制的?

更大的問題在於,無論是《擺渡人》還是《小豬佩奇》,作為出品方的阿里影業其實在上映前肯定是看過N次成片了,那麼面對如此品相的成片表現,難道不會覺得有問題?拍攝一部宣傳片難道就是為了把觀眾拉進電影院再說,至於後續口碑,就真的全看造化,聽天由命?

就在《小豬佩奇》口碑票房紛紛淪陷的時候,網上卻出現了一篇引起爭議的“打一分的都是牲口”的影評,對於影片極低的評分給予反駁,“評一分的都是牲口啊!評五分的也是!但我寧願做五分的動物。”“電影的觀眾是孩子,然而沒有一個評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打分的。” 導演張大鵬還轉發了這條微博,但是隨後卻默默刪除了,而且媒體報道暫時已經無法聯繫到導演本人。

20多分鐘的短片硬湊成90分鐘電影,電影《小豬佩奇》當然撲街!

互聯網思維並沒有錯,甚至影片內容欠佳,依靠營銷來拼業績也是行業常見的手法,但是最可怕的卻是,面對觀眾一致的撻伐和市場表現的慘淡,還要反過來責怪觀眾看不懂,水軍在干擾,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對於專業的電影創作者來說,恐怕還是得少談些“互聯網思維”,少玩些噱頭,少指責些觀眾,紮紮實實地把內容做好,方是正途呀。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