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成,低不就,是一種心理病

0.圈圈前言

今天的文章來自我的老朋友蔡壘磊,蔡叔是暢銷書《認知突圍》的作者,也是亞馬遜2017年度新銳作家。他是一個很善於學習而且不斷提升自己認知的人,我每次跟他交流,都會感覺到他的不一樣。

這篇文章分享給所有正在為了夢想而努力奮鬥的人,另外,蔡叔自己做的一些內容專欄我覺得都很好,所以也專程幫你們要了一份價值千元的專屬福利,僅對圈外讀者,文末掃碼可以免費領取,不要錯過啦!

高不成,低不就,是一种心理病
高不成,低不就,是一种心理病

1.實驗

有個實驗,說有100個男的和100個女的,分別都是1到100分,分數在頭頂,你可以看到別人的分數,但不能看到自己的分數,大家都不能說話,男女兩兩組合,兩個人分數加起來是多少,就能拿到多少錢。

一開始,場面非常混亂,到後來結束時候,發現每個人找的另一半基本跟自己分數對等。

道理很簡單,大家一開始都往那些個100分,99分跑,人家不傻,這麼多人過來,大概都能推測出自己是幾分,試個兩次,就能猜得八九不離十。

這個實驗是幾乎完全信息,加允許多次博弈,因此大家都能在短時間內匹配得很好,但現實中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2.相對理性

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永遠是最困難的事情。

雖然經濟學上假定我們是理性人,我們總會用上帝視角的最優解去做出選擇,但模型就是模型,事實是,很多人感性的比例是很大的,且就算理性,由於人和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導致你認為他人的理性選擇應該會是這樣,但他或許達不到這個理性要求,因此他那兒的理性選擇,或許只是你那兒的低層次衝動。

因此,理性本就是一個相對詞,選擇的正確性當然也是相對,這才是為什麼當獲得了更高層次的理性之後,看之前的選擇幾乎都是錯的原因,就算是對的,也是蒙對的。

3.麥穗判斷

高不成,低不就,是我們現實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嚴格來說,其實它不能被稱為現象,因為只是一種心理,一種不能正確做出判斷,以及對自己有錯誤估計的心理。

我們說某個人高不成,低不就,指的是這個人無法就當前狀況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始終對“高”抱有幻想。

這不是不可以,但“高”是動態的,如果你本身的狀態離“高”是越來越近的,那麼“高”就像是吊在你眼前的胡蘿蔔一樣,足以讓你一直有動力進步下去;如果你本身的狀態是離“高”是越來越遠的狀態,那麼顯然,你得儘早調整自己的期待,儘早拿下,因為你的上限會不斷降低,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當前的“高”竟然是以前的“低”時,追悔莫及。

我身邊有一個女孩子,她在25.26歲的時候,或許可以找到還不錯的另一半,到了27.28歲的時候,她降了一些標準,現在已經是30.31歲,雖然年紀並不大,但她的上限已經降到了當初的下限,這也就意味著,當初她看不上的那些人,如今她都已經高攀不起。

當然,我們並不能說,女孩子找另一半就只能靠年輕美貌,但這是建立在你的社會吸引力增長比年輕美貌的吸引力下降還要快的前提下,如若不然,豈不是一直在貶值麼?

是,時間拖長一點,遇到“更好的人”的概率會更高,但這也是在上述兩項的正負效應可以相抵消的前提下,如此,你拖得越久,的確遇到的人就越多。

不過這裡還得注意一個特殊點,找對象也好,做別的什麼事也罷,很多東西很多時候是不可回頭的,我們可以比喻成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那個經典的“揀麥穗”難題,或許你可以保持一直不貶值,甚至略微增值,但如果你早期錯過的就是最大的那顆呢,後期你募然發現這個事實,但人家已經結婚了,你只能大概知曉自己能匹配的範圍,卻無法保證還能遇到同樣標準的,於是,只要能符合你的大致目標範圍的,你就得馬上拿下。

4.價值曲線

當我們做決策的時候,瞭解自身的價值曲線非常重要。

如果你的價值曲線向上,且斜率陡峭,那麼你可以等一等,賭一把,畢竟你匹配到的資源大概率是越來越好的。

如果恰好相反呢?顯然你每一次的拖延,都有極大的成本,所以青年男女談戀愛,時間成本是各不相同的,有人拖越久越有利,有人拖越久,就越匹配不上,那麼什麼時候結婚?這就不是一個感情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學和商務談判能力的問題。

高不成,低不就,是一种心理病

有人說,你這樣不對,太不純潔了,那麼美好的事情,被你一形容,頓時就失色了不少。

OK,如果你是女性,當你30歲,開始催男友結婚的時候,開始開口問男朋友婚姻計劃的時候,你當然是以純潔的感情為理由,因為他若是不以結婚為目的,就是耍流氓嘛,是隨時有背棄你們感情的打算的,你有理由敲打他一下。

不過再想一下,你的這一行為真的是想讓對方尊重感情嗎?不是的,這也只是你的商務談判策略,因為你意識到了價值滑坡這件事,你想盡早趁著還能匹配的時候,先給自己一個保障。

如果你的男友剛好也在價值滑坡中呢?你那純潔的感情可能就不會放出來了,而是可能以一件小事為導火索,跟他提分手,或許理由還是感情,但事實是如果你再不分手,就更沒的選了。

感情只是一個擋箭牌,當談感情自己能得利時,我們宣稱自己是重情重義的感性主義者;當談感情自己不能得利時,我們頓時變成了智商180的極端理性主義者。

5.額外成本

那麼既然高不成,照理說應該先就當下最好的選擇做起才是,以後有機會了再換,如果當下只能是低,那麼為什麼低還不願意就呢?

主要是不甘心和麵子在作祟。

你想,原本我都不願意搭理他,現在去搭理他,豈不是告訴自己,當時我錯了,或者是現在我的價值變低了?很多人不能接受,且會很不好意思。世間最痛苦的事就是“本可以”,於是,很多人在繼續等待中,又將這個“本可以”等成了另一層級的“本可以”,就更不甘心了。

就像股票,原本因為缺錢,2塊就套現了,現在雖然有錢了,2塊5我也絕不會再買回來,除非它跌回2塊,接著到100塊還是沒有買。

不甘心是一種極不理性的心理行為,它是有額外成本的,我們說心理獲得也是一種利益,平時那些嘴上說不重利益重感情的,其實是沒有把“在感情的相處中對大腦的興奮刺激”歸為利益,就像有人喜歡錢,有人就愛榮譽,兩者是一模一樣的。

那麼不甘心,就會導致做出理性行為的某一種心理成本的增加,相應的,做出理性行為的概率就會變小,當這種心理成本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就徹底跟沒了腦子一樣。

6.高估低估

前段時間有人問我,大學生找工作是不是越來越難了?

這話問得一點意思都沒有。

為什麼呢?因為找工作難不難只有兩個原因:

1.你自身處於什麼層次的競爭水平;


2.你對自己有多大程度的高估。

誰又會真正找不到工作呢?極少,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做。如果你覺得我大學畢業就該拿多少薪水,就該有什麼樣的辦公環境,那你得看看大學生處於社會競爭力的哪個層次,你又處於大學生群體的哪個層次,你要的這個薪水和辦公環境處於社會的哪個層次。

對這些的估計如果比較準確,你會很容易找到相應的工作,如果不太準確,且高估的是自己這邊兒的層次,那可不就難找唄。

所以從來不存在什麼越來越難,只存在人是不是越來越傾向於高估自己,低估他人。

這不是社會的問題,都是心理病。

福利時刻

【ID:luojiyingshang】

獲取高階認知

【圈外粉絲特大專屬福利】

請辯後臺回覆【真愛】

價值299的【通往幸福之路】專欄一週試讀

請辯後臺回覆【私塾】

價值199的【認知突圍】專欄一個月試讀

請辯後臺回覆【學堂】

價值299的Scalres大神區塊鏈入門專欄

快來掃碼領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