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郵票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大年三十了,先給大家拜年了,豬年快樂,萬事如意,闔家歡樂!

郵票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自世界第一枚郵票誕生,迄今已有178年曆史。 在中國,第一枚大龍郵票面世,也已經度過了140個春秋。

郵票,這個號稱“方寸天地”的傳統郵資憑證,在過往的歷史中,已經彰顯出其本質所深蘊的種種魅力。這種魅力,來自郵票自身的價值。當下,若來談郵票的價值,首先要面對的是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信息化高科技時代,這個古老的通信載體已然受到極為嚴峻的挑戰。看當下郵票的價值,不可避免地要看透和正視郵票所面臨的“風光不再”的事實與現狀。

今日郵票所處環境如何?

郵票以及伴隨著它的集郵行為,所呈“風光不再”之態勢,不僅中國有,在世界範圍內同樣出現此種氣象,可以從筆者所見說起。2017年7月,筆者第四次來到巴黎。在這個歐洲集郵的發祥地,以筆者前三次徜徉巴黎郵域的經驗,兩條郵街和露天郵市當比國內郵攤、郵市更為興旺。但到了巴黎那條曾是郵店林立的街上,除老字號香檳公司外,已所剩無幾。至於郵市,過去在協和廣場邊上,原是棚滿人稠足可看上半天一天的郵市,現已寥落只剩下幾個攤位。這幾年,從在歐洲各國所見郵況,到北京西客站被擠成只餘二三櫃檯的郵票市場,以及在央視財經頻道所報道的馬甸郵市的蕭條冷落,皆見以郵票為經營主體的市場,可憐巴巴地居於一隅。

又聽到了可能是一則道聽途說,說是1840年“發明”郵票的英國,要在2040年也就是郵票200歲之際,計劃取消郵票的發行。這是否為實,無從判定。但在當今信息社會,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通信手段迅速普及,已經使傳統通信快速萎縮,傳統郵資憑證的實用性幾乎鮮用或無用。這個嚴峻卻是真實的事實,使當下的郵票已從多數人寄遞的功能轉化為少數人集藏的功能。郵票功能的異化以及實用價值的漸消,必將使郵票走向退化,甚至要面對消亡。

無可否認的是,郵票以及集郵的頹勢直面而來。或許是背抵一角,思路反而清晰。此刻,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有了一種更為深切的關注和思考。

首先,我們感性地想起了一首古詩所云“夕陽無限好”,即使是“夕陽”,畢竟還有“無限好”的風景線。郵票不是BB機這種電子產品,而是具有“國家名片”崇高稱謂的文化產品。雖然其也是相對走向頹勢的傳統通信載體,但在當下,這個“國家名片”是否還有優勢,是否還有魅力,也就是當下郵票的價值和影響是否還在?我們關注和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是——作為已經有178年曆史的小小紙片,郵票依然有其內在強勁的魅力,這個魅力,就是郵票與生俱來且不會消失的價值。

郵票的價值是什麼?

說到價值,人們往往會看到郵票的雙重屬性,即文化屬性與經濟屬性。在當下,這些屬性不僅存在,而且因郵票功能的異化,亦即集藏功能的強化,其文化屬性反倒有著更鮮明的彰顯,並關聯到郵票的經濟屬性。也就是說,郵票的文化屬性正在成為其經濟屬性的基礎性構成。

郵票的文化屬性,實質上就是郵票的文化價值。這已是多年來表述最多也最充分的一個話題。在“方寸天地”的小小空間中,已然容納了大千萬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的生動載體。即使在郵票面臨嚴峻挑戰的當下,其優勢仍在、影響不減、魅力尚存。

但如今更值得深入思考的是,郵票的文化價值又衍生出另一個重要的價值。這個價值與郵票的文化屬性相關聯,且越是在郵票漸被邊緣化的時候,反而越顯現出它的魅力漸次強大。

這就是我們在思考中認知的,也是郵票與生俱來的“文物性”。

君不見,即使是那一枚當下價格並不高的英國1840年發行的“黑便士”郵票,作為世界郵票的始祖,已經成為人類通信歷史上劃時代的標誌物。羅蘭·希爾的這一偉大“發明”,無疑是載入史冊並將遺存後世的一項“文物”。

在中國,1878年及其後,清代的大龍郵票和紅印花郵票,民國的“臨時中立”郵票,解放區的“抗日軍人”和“稿”字郵票,以及之後的庚申年生肖猴票等,皆可看作中國各個時代歷史轉折點的見證,是見證歷史的特殊“文物”。

那麼,近期發行的郵票是否還有“文物”價值?今天的現實,在明天就是歷史。即使離我們最近的郵票,也將在未來成為見證歷史的“文物”。比如,2004年抗擊“非典”,現在能勾起人們對於那時記憶的實體物件所剩無幾,但是,那一年發行的以戴口罩的最美護士形象為圖案的郵票,已經成為那段歷史的最好見證。無疑,無論古遠或是新近,郵票的這一紀錄和存留的特徵,蘊涵了郵票的一個強勢,那就是郵票本身具有見證歷史的沉甸甸的“文物”價值。

還應看到,作為一種特殊的通信載體,郵票愈是在它瀕臨弱化或是消亡之時,其“文物”價值愈彰顯優勢。作為一種文化性的集藏品,郵票時下所堅守的多元化選題、美感的藝術設計以及花樣翻新的異形異質的印製,讓人們心儀和珍愛。這一強大的內在生命力,在當下向集藏方面轉型的形勢下,其文化性優勢強勁彰顯。可以說,當下郵票看似頹勢,實為強勢,這個強勢就在於正在被邊緣化的方寸紙片以其內在的“文物”價值,又昂首站立了起來。

再往下思考,即使有朝一日郵票的消亡成為事實,那麼,這個消亡對於郵票以及收集郵票的集郵行為來說,非但沒有毀滅性的影響,反倒會擴大和拓展出更為深遠的影響。郵票本身的“文物”價值,將因這個消亡的狀態更進一步彰顯。那時,收藏郵票的集郵之勢,不僅不會消減,反而會更加壯大。

有一個類比的實例。遠在西周,大大小小的青銅器就是生活、生產的基本用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其他材質取代了青銅,歷史見證了青銅器的消亡。但是,作為見證了那個時代鼎盛之況的器物,已經不再實用的西周青銅器,卻成了見證歷史的寶貴文物,並在一代代的集藏之中傳留到今天。集藏行為使具有文物性質的物件,成為傳之久遠的珍貴遺存。集郵作為集藏郵票的行為,它會將未來將會消亡的郵票作為珍稀的紙質“文物”,像書法、典籍、字畫等紙質文物一樣,集藏起來,傳續下去,並更加顯出珍貴的價值。

方寸的魅力能否延續?

在178年後的今天,去看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在140年之後的今天,去看中國第一枚大龍郵票,人們必會更多地帶有一種瞻仰文物的虔誠感和神聖感。試想,再過去多年,特別是當郵票真的消亡之後的幾十年、上百年以及幾百年之後,我們的後代再看到郵票這個既陌生卻又有著歷史積澱的小小紙片時,勢必像我們今天看到遠古的青銅器一樣,充滿了好奇、珍惜與敬畏。如此,這些小小紙片的價值與影響,就不是我們今人所能估量的了。這就是建立在“文物”價值上的郵票,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集郵行為所擁有的特殊魅力。

郵票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從郵票價值中現在還鮮為人們議論的“文物”價值來看,必然是迅疾更新換代的電子高科技產品的種種留存所遠遠比不上的。因此,面對如今看似漸次被淘汰的似乎並不看好的郵票,我們不能近視,更不必悲觀,應當對其價值中始終存在的“文物”價值這個閃光點,倍加重視和珍惜。

當下,我們確實點滴或成片地看到郵票以及集郵的衰頹之勢。許多集郵者及投資郵票的人,作為身臨其境的當事人,他們有一點悲哀、有一些感嘆,當屬自然。雖然事實與趨勢無情,但從另一個側面思考,郵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本真與經濟屬性,其實質則是它所構築的特殊的“文物性”。這一點,不僅是一個認知,也是一個事實。這個事實上存在的郵票和集郵的強勢,會讓我們感到欣慰與欣喜。說透了,這也是文化自信在集郵上的反映。

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個事實是,當下在集藏界,郵票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但是,冷靜下來,以長遠的目光和歷史的視野來透視這些小小紙片的溫度、厚度和重量,無疑會從其文化性中認知到其蘊涵的“文物”價值,感受方寸天地的內在魅力。

有了我們對於郵票實際上存在的“文物”價值的認知與解析,其在社會上和集藏界所產生的宣示國家形象、傳續文化命脈的深遠影響力,會託舉著郵票步向一個時代、一段歷史的特殊文物殿堂,以其方寸的魅力為今人及後人所喜愛、所珍惜、所集藏、所流通、所研究、所探討,所崇仰、所留存、所傳續。

(作者為原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士)

郵票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不知道您持何種態度,

不妨在評論區多多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