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這麼久的鋼琴,你確定你會讀譜嗎?

學了這麼久的鋼琴,你確定你會讀譜嗎?

鋼琴家周銘孫先生吐槽,很多學生在課下練琴時不認真讀譜,導致錯音一堆,節奏混亂,回課時耽誤進度,浪費時間。

前段時間有三張圖瘋狂在朋友圈轉發,分別為學生、普通鋼琴老師和優秀鋼琴老師眼中的樂譜,它想表達的就是認真讀譜和不認真讀譜的區別:

▼學生眼中的譜子

學了這麼久的鋼琴,你確定你會讀譜嗎?


▼鋼琴老師眼中的譜子

學了這麼久的鋼琴,你確定你會讀譜嗎?


▼鋼琴家眼中的譜子

學了這麼久的鋼琴,你確定你會讀譜嗎?


其中第一張圖,非常形象的表現了學生在面對一份譜子時,“只見音符”的普遍現象。這種看似“省事”的練琴方法,不但沒有起到提升演奏水平的作用,反而還會耽誤練琴時間。

以下練琴模式,請對號入座:

01.關於音高

學生:我一定要認真讀譜!可是為什麼聽起來怪怪的,我沒有彈錯音呀!一定是作曲家寫得太難聽。

老師:譜號呢?調號呢?在你眼裡所有曲子都是右手高音譜號,左手低音譜號嗎?所有的曲子都是C大調嗎?!全是錯音還怪作曲家?

02.關於節奏

學生:這首曲子節奏太簡單了,只有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老師:那節拍呢?把一首4/4拍的進行曲彈成了3/4拍的圓舞曲,你是多麼渴望世界和平,要把戰場變成了舞池麼?

03.關於速度

學生 老師上課沒說這首曲子要彈多快,我就慢點彈吧,老師不是總說要慢練嗎~

老師 慢練是在你自己私下練習時的方法,不是回課時要求的速度!而且譜子上不是寫了嗎?Allegro!一首快板被你彈成了催眠曲!

04.關於力度

學生 力度全靠自我二度創作,作曲家寫的是什麼I don’t care~

老師 我覺得你的二度創作非常棒,彈一首《葬禮進行曲》都可以把肖邦都吵醒!

05.關於指法

學生 為什麼譜子看起來不難,但是我彈起來卻覺得很繞手?是我的手指有問題嗎?

老師 如果你不按指法演奏,想學好鋼琴,那你需要長出88根手指!

以上說到的譜號、調號、節拍、速度標記、力度記號、指法……都是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最最需要關注到的標記,是保證演奏的準確性的基本要求。

但是作為一名學音樂的完美主義者,我們的追求怎麼能僅限於此? 作品中還有太多的隱藏點值得我們去發掘。例如:

作曲家風格 每位作曲家不僅創作風格不同,他們對於作品的力度、觸鍵以及音色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時,力度變化必須呈階梯式,譜面上標記的跳音都是以斷奏的形式彈奏,手指觸鍵必須清晰均勻;而李斯特的作品旋律流暢,起伏明顯,情感表現上不能中規中矩,要求多變的音樂色彩。

創作背景 作品的創作背景影響著作品所表達的內涵和情感。例如貝多芬三個創作時期的作品風格就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些創作風格的變化不僅受到自身經歷的影響,也受到社會這個大背景的變化而改變。

樂句與樂段 音樂中樂句和樂段的劃分,就如同文章中的標點符號和段落一樣重要。正確的劃分樂句與樂段對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內涵起著重要作用。

踏板 踏板不僅能成就一部作品,也可以毀掉一部作品。踏板運用的技巧需要依靠平時在練習中的經驗積累,也要求在演奏中仔細傾聽,做出適當調整。

……

彈奏一首作品需要關注的絕不僅限於此,聲音的層次,和聲的走向,曲式結構的劃分,音色的處理等等這些方面都要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慢慢學會獨立分析。

所以,還愣著幹啥?!趕緊拿出譜子研究啊!不然下節課老師又只能幫你糾四十五分鐘錯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