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同名同姓”最多的5個名字,排第1的有29萬,你身邊有麼?

我國的姓名是極其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它們經歷了一次次的演變,才有了今天的我們口中的姓名。名字天經地義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它作為我們每個人社會交往的代號,能讓我們更加方便的介紹自己,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如果沒有名字,我們就無法分辨身邊的人都是誰,無法與人交往參加任何群體活動。

我國“同名同姓”最多的5個名字,排第1的有29萬,你身邊有麼?

世界上剛出現人類的時候,他們沒有名字,像一個渾渾噩噩、不知死活的動物,他們各自吃著水果和蔬菜,從不結伴同行,只能用五官去感受著彼此。那麼我們的名字是什麼時候才有的呢?它是怎麼由來的?據可靠資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姓名是圖騰。在四五萬年前,人類有了部落,他們自己設計圖騰,每個部落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圖騰。人類最初的社會交往是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他們都以圖騰作為本部落身份的標誌。雖然當時還未產生姓名這個概念,但在實際上,圖騰起到了姓名的作用。

我國“同名同姓”最多的5個名字,排第1的有29萬,你身邊有麼?

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姓和名都還處於萌芽狀態,沒有固定的形式,所以當時的姓和名都各式各樣,比較混亂,有的姓名是兩三個字,有的是四五個字,甚至還有一個字的姓名。當時的一些姓名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沖刷掉了,現在已經沒有了。秦始皇時期,姓名開始穩定下來。到了漢代,從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單字取名,也就是兩個字的姓名,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唐代多以重字為名,比如“鶯鶯”“圓圓”。

我國“同名同姓”最多的5個名字,排第1的有29萬,你身邊有麼?

明代流行按字輩取名,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便是輩分字。數字名在元代最為流行,例如元末起義軍首領的張士誠,原名就是數字“九四”。這種風俗,其實是和朝廷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國法規定漢人庶民沒有職務者不能取名字,只能用在家排行或者父母年齡稱呼。到了民國,由於經濟的發展,金錢被人們看的很重要,所以很多人都起“財、裕、寶”等名字。

我國“同名同姓”最多的5個名字,排第1的有29萬,你身邊有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很多人以“建國”為名,文革時期,“文革、躍進、超美”等多了起來。到了現在,起名字就多樣化起來,我們不像外國那樣祖孫可以起同一個名字,古代一般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取名,在現代甚至在出生之前,我們的父母就為我們起好了名字。長輩查各種資料,甚至花很多錢請人起名已經成了趨勢。因為老一輩人相信名字關乎人一生的運勢,是一件很莊重嚴肅的事情。

我國“同名同姓”最多的5個名字,排第1的有29萬,你身邊有麼?

據統計,中國百分之八十多的人的姓都是百家姓中的姓氏,這是因為有一些複姓沒有被列入百家姓。其中姓李、王或張的就佔中國人的五分之一,排名第一的是李,王和張緊跟其下。更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同名同姓最多的姓名竟然有二十九萬人,它就是張偉。前五名被公佈之後,人們大吃一驚,分別是李秀英、李偉、王芳、王偉,它們依次是第五名、第四名、第三名和第二名。有的人會說,這只是一個自稱“中國姓氏權威”的博客發的,並不一定準確,到小編要告訴你的是,這個博客所有的數據都是在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號碼查詢服務中心獲取的,真實可靠。

我國“同名同姓”最多的5個名字,排第1的有29萬,你身邊有麼?

重名率前五的名字有三個都含有偉字,小編查了字典發現,偉字本意是高大”、“壯美”、“奇特”,深意是“與凡人相背,遵循大規則行動”的人。可能他們的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身體健康、長相俊美吧,才有這麼多以偉為名字的人。其實還有許多字也有這個意思,例如“俊、威、英、健、壯、煥、挺、帥、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