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成:共享機制要有法制保障

鄭功成:共享機制要有法制保障

□ 全國人大常委 鄭功成

我們今天的主題“法治保障民生”非常有意義,因為民生保障不僅需要解決現實問題,同等重要的還要為城鄉居民提供穩定的預期、安全的預期,預期的穩定必然是法治化的,沒有法治化的制度保證是不可能有穩定的預期。

居民收入在不斷增長,福利在不斷增長,但是沒有普遍性。這裡面主要的問題還是民生改善得不多,保障得不夠。

藉此機會我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共享理念的提出,我覺得是五中全會有關“十三五”規劃裡面民生是巨大的亮點。第二個,共享要建成社會保障體系,法律的社會保障是強制性共享,慈善公益事業是資源型的共享,只有兩大體系建立起來,所謂的共享才可能變成現實。第三個,不管是共享還是民生,都需要法治保障。社會保障步入法治的軌道是當務之急,我就想講這麼三個觀點。

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並提出牢固樹立和建設,在提出理念的同時,要注意到“十三五”規劃建議裡面強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這個話的提出應該表明“十三五”的民生目標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社會增長目標,將是更具綜合意義的生活質量指標,強調的是全民普遍提高,這是共享發展理念提出的問題。

我們過去更多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際是以生活水平作為唯一指標,生活水平不見得代表生活質量。我們說社會保障就發現我們的老年人,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老人退休金很高,但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伴隨著身體自理能力的下降,由於養老服務跟不上,有錢,但是生活質量也是下降的,這在我們國家並不罕見。

所以建議稿提出的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這又是一個民生指標的昇華,我們不是單純地追求收入增長,更不是以平均數來掩蓋生活差距,我們強調生活質量,強調普遍提高,這是我們民生目標的一個昇華。這是我想講的第一個觀點,學習五中全會的精神,共享生活質量普遍提高這個邏輯是很清晰的。

第二,共享也好,民生也好,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共享國家發展成果,需要機制,需要制度,什麼機制?公認的還是社會保障制度,我們現在講社會保障制度是強制性的,法定的社會保障是包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社會福利事業,它們屬於強制性的共享機制。社會保險是強迫僱主、強迫資方為勞方的養老醫療問題分擔成本,這是共享。社會救助,我們是強制性地要求政府要拿出公共財政資源來援助弱勢群體,這是強制性的。慈善事業是鼓勵大家把自己的所得拿出來與大家共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是兩大共享機制,一個是強制性的一個是非強制性的。如果沒有兩大共享機制,共享就是一句空話,就不可能成為現實。所以共享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成,所以如何加快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十三五”期間的一個重大的任務、一個重大的使命。

我國的社會保障改革已經進行了30多年,成就很大,但是由於它涉及到全面深刻的制度變革,我們的改革離成功還有相當的距離,留下來的繼續深化改革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艱難。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助制度,應該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救助制度的體系框架已經確立了,我們有建立相關保障,教育幫扶,有就業救助、醫療救助等等那麼多的救助制度,但是一些人還是很難享受到,不幸事件依然在發生,我們的救助制度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底線的網有沒有織牢,部門之間的協調有沒有做好。

所以這個制度要完善,過去來講我們是差錢,現在來講是差體系體制、創新機制,這個改革比過去更加艱難。

共享社會保障制度與我們現行的保障制度還存在差距,所以“十三五”是給了我們加快建立健全共享制度保障制度的寶貴時間。

第三,回應一下今天的主題,不管是共享機制還是民生保障,都一定要有法治。因為共享也好,民生也好,恐怕這個穩定的安全預期,甚至比解決現實的困難還更加重要。

我1998年到香港去訪問,到九龍塘去看了一下居民的生活,他們生活在籠子裡面,基本是三層的籠子,門上掛了一把鎖,白天就出去了,晚上回來睡覺,那時候有2.8萬人住在那裡。我說你們香港政府那麼多財政,拔一根牛毛不就搞好了。他說不能這麼搞,這麼搞是不公平的,對香港的老居民是不公平的,你剛來香港,就給你好房子住,如果新移民來了,馬上給你解決房子,那控制的人口就不是600萬,而是3000萬、4000千萬。為什麼現在解決了呢?因為老居民的情況也解決了。

我到一個籠居里面,一個女同志是廣東過去的,她看到我,號啕大哭。她說我們到香港的移民沒有地位,不像郎朗這樣的鋼琴家,是有地位的,有好地方住。什麼叫人類的預期?人類的預期是有希望,不會不安,不會焦慮,扛一扛就過去了。這要有法治保障,沒有法治,就不會有穩定預期。

我在人民日報上發過不少文章,我們的養老制度沒有問題,老百姓不用擔心養老金,但是我們就是有人擔心。為什麼老百姓還在擔憂,是因為這不是法治化的,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會令人擔驚受怕。

2013年國務院頒佈加快養老服務業的文件,這個文件一發布,所有的網站都是四個字,“以房養老”,這四個字。我們每個人都有印象,那個還驚動了很高層的領導。為什麼那麼一份很好的文件卻變成了“以房養老”?主要是因為制度沒有體系,沒有成熟的法律來給我們撐腰。所以大家任何時候都不放心。

社會保障制度,按國際的經驗來講,一定是立法先行,我們現在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一個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我記得有委員早就開始建議,但到現在還沒有眉目。國家立法機關也在社會保障立法方面進一步重視,我們最近在審議的慈善法就是很好的做法,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們必須在法治化軌道上,才能解決全體人民的後顧之憂,並且保證他的福祉有更好的增長,這一點就是我們共享理念的體現,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本刊記者崔靖芳根據錄音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