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十年規劃落地!最新解讀帶你抓住投資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十年規劃落地!最新解讀帶你抓住投資機遇

在經歷了2015年正式提出概念,2016年寫進十三五規劃,2017年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召開領導小組會議之後,粵港澳大灣區終於落地。2月18日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為大灣區今後一個時期的合作發展做出了規劃。《綱要》指出,這份文件規劃的時間“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可謂是本區域十年內最重要的一份文件。

一、發展基礎

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國際化水平領先。合作基礎良好。

二、戰略定位

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三、發展目標

到2022年,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空間佈局

粵港澳大灣區十年規劃落地!最新解讀帶你抓住投資機遇

五、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1、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2、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

3、優化區域創新環境

六、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1、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2、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

3、建設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七、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十年規劃落地!最新解讀帶你抓住投資機遇

八、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粵港澳大灣區十年規劃落地!最新解讀帶你抓住投資機遇

總體來看,《規劃綱要》在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四大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等方面都延續了以往的說法,整體結構也與預期的基本一致。

科技創新:利用三地之間優勢互補的特點,將港澳機構參與內地科技計劃的範圍從省級拓展到了國家級;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港口、機場、鐵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方面進行了規劃,有望通過協調機制解決“斷頭路”問題;

制度協調發展:挑戰主要在於其有兩種社會制度、三個關稅區,通過制度創新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對外開放:利用香港、深圳、廣州三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在完善已有的股票、債券互聯互通機制的同時,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將上海FTA賬戶體系的經驗複製推廣至前海,拓展離岸賬戶功能,在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粵港澳大灣區十年規劃落地!最新解讀帶你抓住投資機遇

根據灣區規劃綱要,建議關注幾條主線:

灣區建設,基建先行,區域內城軌、高速公路、機場、環保等行業公司有望受益;

粵港澳大灣區承擔著對外開放的重任,作為一帶一路建設關鍵節點,灣區地理位置優越,港口貨物吞吐量、空運旅客人次都不亞於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未來有進一步提升空間,可關注區域內港口、物流、機場。

灣區特色產業,粵港澳大灣區近十年都呈現人口淨流入的狀態,為消費和產業升級提供人口紅利,從規劃方向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長將依賴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共同驅動,大數據、半導體、雲計算、金融、生物醫藥、休閒服務等領域有望誕生領先企業。

第四,人口持續流入及基礎設施完善,有助於在當地有土地儲備地產公司的價值重估。

風險提示:政策推進不及預期;境內及海外市場波動風險。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金谷華夏基金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