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苦口婆心說得越多越沒用?一定是這裡出了問題!

家長對孩子苦口婆心說得越多越沒用?一定是這裡出了問題!

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自我意識覺醒,獨立性增強,逆反心理的出現給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隱患。中學生逆反心理如何加以正確引導,成為擺在父母、老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話題。

逆反心理在心理學領域被這樣定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傳統定式和思維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且與常態教育相反的情緒和行為意向。

高中階段是少年期向青年期發展的過渡時期,高三生精力充沛,對未知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高三生會限於找不到正確發洩方式的困惑中,於是千方百計地尋找能量突破口,盲目行動做出一些任性的事情。加上所處環境影響,高三生在認識問題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非理性認識,很多時候看問題只看表面,不究實質。當教育者禁止其做某事,卻又不能說出讓他們信服的理由時,往往適得其反。當更多的不準和禁止出現時,實際上會帶來青少年更多逆反行為的產生。

中學生具有逆反心理,但不是處處逆反。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和教育作用,因勢利導,青少年的逆反行為可以發生轉變。教育者若對其叛逆心理的積極方面加以正確引導,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進取精神。反之,則會強化其在學業發展、行為表現、情緒適應、人際交往和親子關係等方面的問題。

父母越是說教,孩子反而會表現出更多的問題。此外,長期處於父母說教下的青少年會經常陷入自我貶低,產生適應問題。具體地講,長期處於父母說教環境中的孩子在童年期普遍會感到無助和迷惑,缺乏自我價值感,並對父母有很強的憤怒情緒,而到青少年期,他們普遍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缺乏規則,會表現出更多外顯問題行為。

行為問題

現實生活中,有父母為了讓孩子有好前途,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上重點學校、重點班,全然不顧孩子是否適應、是否喜歡新環境。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拼命給孩子加壓,把孩子的休息時間佔得滿滿的。父母覺得自己所做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他們願意按父母鋪好的路往下走嗎?

事實並非如此。有研究發現,有半數以上的中學生不願佔用休息時間參加培訓班,他們更喜歡自己安排時間。而在父母眼中,臨近高考,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學習。父母平常和孩子的交談內容也僅限於學習,很少顧及與孩子情感的交流和情緒的疏導。當父母看到孩子沒有學習,就開始不停地擔憂和嘮叨。這時,孩子自覺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為了減輕內心的壓力,會產生逆反行為,造成親子對立關係。

內化問題

除了行為問題,青少年在父母不適當的教育方式下表現出了內化問題,主要有抑鬱、退縮、焦慮、軀體主訴和低自尊。有研究證實,父母的言語詆譭、否定和謾罵對孩子的社會適應產生影響,但影響方式不同。男童可能以攻擊行為反應衝突,女童則表現出痛苦或哭泣,即男孩容易出現外顯型行為,女孩則為內隱型行為。如果父母在說教過程中充滿敵意且並未妥善解決問題,當親子衝突再次發生時,孩子在心裡就會預期一場激烈爭執的發生,併產生心理壓力。長期發展會導致不健康的人格形成。

父母長期說教也會間接影響家庭氛圍變化。如果青少年在家庭關係中體會到的是冷漠、疏遠、不信任,就容易變得冷酷、自私,其情緒、性格也會變得感情冷漠,對他人不信任,為人刻薄愛挑剔,脾氣暴躁或內向壓抑。

三招應對逆反心理

對於消極逆反心理,父母和老師要積極尋求有效的對策,例如加強校園生活的吸引力、傾聽孩子心聲、加強自我教育等,努力消除消極逆反心理。

第一,父母要認識到逆反心理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

第二,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牴觸性很強的態度,但積極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鏡,如能正確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改進教育的方式方法。父母要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掌握青少年心理發展不平衡性的規律,不失時機地幫助孩子克服消極心理,使其心理健康發展。

第三,要努力與孩子建立充分信任的關係,與他們交朋友,以誠相待。愛護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和場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導,反對以簡單、壓制和粗暴的形式對待。

青少年也要學會理解大人,學會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父母,抱著寬容的態度理解他們,還要把握自己,經常提醒自己,虛心接受父母的教導,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展現自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