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告訴你如何理解年初以來的股、債、商品三牛

年初以來大類資產價格表現的突出特徵是股債商品三者齊牛,大超市場預期。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國信證券策略報告指出,股債商品市場中的一個共同認知是需求還不行,商品價格的上漲主要由季節性補庫存和事件性衝擊驅動。這背後邏輯鏈條的關鍵是商品房新開工面積有可能大幅下滑,這個邏輯鏈條現在無法推翻,因為商品房銷售和土地出讓都在下滑。我們認為現在最有可能超預期的是基建投資“已經”大幅起來了,一份月的天量社融信貸是一個有力旁證,但因為現在數據還沒有公佈僅僅只能是猜測。展望未來,我們認為整體實體經濟運行更可能是一步到位式的在第一季度就鑄就了底部,後續大類資產價格有望出現“股牛頭,債牛尾”的格局。

年初以來大類資產價格表現的共同特徵就是股債商品三者齊牛:(1)截至2月12日,上證綜指收盤價由年初的2465點升至2672點,累計漲幅為8.4%;(2)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由年初的3.17%繼續下行至3.07%;(3)南華工業品指數則由年初的1986點上漲至2197,累計漲幅高達10.6%。在經濟下行存壓的普遍共識中,本輪大類資產的共振回暖大超市場預期。

具體來看:年初以來A股主要股指紛紛大幅上漲,其中估值端的向上修復是本輪春季行情的主要驅動力。國信證券認為利率下行、春季躁動為處於極低位的A股估值提供了絕佳的上修環境:(1)估值窪地使得上修大有空間;(2)利率下行為估值修復提供了寬鬆環境;(3)春季躁動是估值修復的催化劑。

年初以來黑色系和石化產業鏈強勢支撐者商品價格的走高,該機構認為補庫存疊加事件性衝擊推動商品價格上漲:(1)補庫存短期對商品價格存在一定支撐;(2)OPEC達成減持協議,油價開啟上行模式;(3)巴西礦難致鐵礦石供給趨緊,推升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

市場的焦點短期集中於年初以來廠商的補庫存行為,但一方面上述補庫行為具有明顯季節性,另一方面當前實體經濟投資需求端的數據也處於真空期,因此實體經濟需求到底怎麼樣、補庫存邏輯能否持續均不確定。但我們看到1月份“寬信用”格局已經確立,我們認為在房地產投資大概率向下的情況下,基建投資鏈則成為了信用投放的主要載體,當下最有可能的就是基建已經起來了。

報告表示,三大投資支柱未來有望繼續保持“兩上一下”格局,整體實體經濟運行更可能是一步到位式的是在第一季度就鑄就了底部,從信用增速觸底至名義增速觸底之間屬於債券牛市的尾端,同時信用格局的出現,也意味著此前壓制權益市場的兩座大山有望移除,進一步行情非常值得期待。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