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郵票是弘揚一個國家或民族精粹的重要宣傳載體,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積極地把自己國家或地區最引以為榮,最有先進代表性的事物和信息展示在郵票上。5月8日,最新的一組《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在北京首發。至此,共有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登上“國家名片”。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國家的。在我國,世界著名科學家郵票發行較少,而且天文學家哥白尼是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列入的(當時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4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核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是在世界和平運動選題中列入的。

最新的《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一套4枚,入選的4位科學家分別是:地質學家丁文江、農學家金善寶、物理學家葉企孫、氣象學家葉篤正。郵票根據歷史照片,以素描手法再現了科學家的風采,畫面背景則提示了他們各自事業的主要領域。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丁文江(1887-1936),江蘇泰興人,地質學家、中國地質科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科學事業早期重要組織者之一。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金善寶(1895-1997),浙江諸暨人,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在小麥研究上有突出成就。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葉企孫(1898-1977),上海人,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物理學會創建人之一。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葉篤正(1916-2013),生於天津,祖籍安徽安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在青藏高原氣候研究上有突出貢獻。

首發儀式上,受邀前來的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葉銘漢端詳著郵票——他的叔父葉企孫身著長褂、手拿課本,風度翩翩,背景為清華園石牌坊。

葉銘漢告訴中新社記者,這張肖像圖根據叔父的照片進行修改,照片的拍攝時間在1952年前後。葉企孫(1898—1977)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和校務委員會主席,長期從事物理學的研究和教學。

“能夠參加這個活動特別高興,也特別感動。”葉銘漢對中新社記者說,此舉將弘揚科學精神,“我的叔父主要從事教育工作,也是希望起到榜樣作用,帶動更多人投身科學”。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李丕徵介紹,《中國現代科學家》系列紀念郵票自1988年首次發行以來,至今已發行7組,共有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入選,其中就有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華羅庚、醫學家林巧稚、化學家侯德榜、建築學家梁思成、橋樑學家茅以升、物理學家周培源、“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等諸多聞名遐邇的科學大師。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王春法表示,通過“國家名片”這個展示平臺推出一系列中國傑出科學家代表,主要目的是讓科學大師走近社會公眾,讓科學精神成為時代風尚,讓科學文化融入中國發展。他說,同時還將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投身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主戰場。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1988年4月28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一)》紀念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物理學家吳有訓”和“數學家華羅庚”。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湖北黃岡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等方面卓有建樹,首創地質力學;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浙江上虞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江西高安人。他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蘇金壇人。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1990年10月10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二)》紀念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醫學科學家林巧稚”、“天文科學家張鈺哲”、“化學工業科學家侯德榜”和“農業科學家丁穎”。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廈門人。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閩侯人。我國近代天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所領導的行星研究室發現了許多星曆錶上沒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顆新彗星;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福建閩侯人。他在化工技術上,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丁穎(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廣東高州人。他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是我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1992年11月20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三)》紀念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數學家熊慶來”、“微生物學家湯飛凡”、“醫學家張孝騫”和“建築學家梁思成”。

熊慶來(1893年9月11日—1969年2月3日),雲南彌勒人。他1957年由巴黎回國,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函數論研究室主任,培養了楊樂、張廣厚兩位國際知名的數學家;

湯飛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湖南醴陵人。中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闡明病毒的本質,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

張孝騫(1897年12月28日-1987年8月8日),湖南長沙人,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畢生致力於臨床醫學、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工作;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廣東新會人。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2006年5月13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四)》紀念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林學家梁希”、“橋樑學家茅以升”、“物理學家嚴濟慈”和“物理學家周培源”。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浙江吳興人。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林業教育和林產化學研究,晚年被任命林業部部長,是近代林學和林業傑出的開拓者之一;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江蘇鎮江人。上世紀30年代,他主持設計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樑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他主持我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

嚴濟慈(1900年12月4日—1996年11月2日),浙江東陽人。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開創人之一。他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江蘇宜興人。他主要從事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的研究,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2011年5月25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五)》紀念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生物物理學家貝時璋”、“應用力學、航天與系統工程學家錢學森”、“ 石油化工學家侯祥麟”和“核物理學家錢三強”。

貝時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寧波人。他是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和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他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2008年12月8日),廣東揭陽人。他是我國煉油工業科技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資深兩院院士,被譽為共和國“造血”的世紀老人;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浙江湖州人。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兩彈一星”元勳。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兩年前登上《中國現代科學家(七)》紀念郵票

2014年10月16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六)》紀念郵票1套6枚,圖案分別為: 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 、物理學家郭永懷、核物理學家鄧稼先、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和計算機技術專家王選 ;

王淦昌(兩彈一星元勳),1907年5月28日出生,江蘇常熟人,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於德國柏林大學獲博士學位。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學任教,先後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浙大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並培養了李政道、葉篤正、程開甲等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湖州市吳興人,畢業於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今河南大學)。 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科學家、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做出傑出的貢獻。趙九章是中國著名科學家,“651”衛星設計院院長。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在“文革”那個混亂的年代裡,面對現實,他無力承受從未見過的人身攻擊。於是,他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給自己寫了一張“大字報”,名字就叫:自殺!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曾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一星元勳”。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漢族,湖北武漢人。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我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1年,榮膺感動中國人物。1997年後擔任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名譽董事長。吉林大學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002年5月, 獲南京大學“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於上海,江蘇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他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