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只有終身工作,才能工作終身

終身工作是長壽良方。

程老漢曾發佈文章《活夠了,104歲科學家瑞士尋死之旅》,講104歲的澳大利亞植物學家、生態學家大衛.古達爾(David Goodall) 今年5月自己跑去瑞士接受安樂死,安詳離世。

古達爾能夠那麼長壽完全是意料之外,他只是一直埋頭在工作裡,而他要去瑞士“尋死”,則是因為人家不讓他工作了。

只要他們自己願意,世界上許多高齡學者都在工作,講課、帶學生、做研究、做實驗、寫書……古達爾也是這樣。1979年65歲的古達爾象徵性地辦了退休手續,但實際上一直還在大學裡工作。2016年,古達爾102歲了,他所任教的澳大利亞伊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實在擔心他每天來學校上班會有風險,要他真正地退休,被他拒絕。他還把這事張揚得滿世界都是,爭取輿論支持,事情曾一度成為澳大利亞的新聞頭條。結果是古達爾贏了,在各界壓力下,大學收回成命,但古達爾也讓一步,改為在幕後從事研究工作,不再登臺講課。2017年,古達爾在自家臥室裡跌倒,被人發現後送醫。醫生表示,古達爾已經 103歲,不適合繼續搭乘公共交通運輸工具上下班,連乘坐出租車都不可以。這就等於宣告不肯退休的古達爾必須退休,他不得不正式辭去伊迪斯科文大學的教職。古達爾覺得人生突然變得了無生趣,就在2018年選擇了安樂死。

工作能夠長命,不讓工作等於是要他的命。

程鶴麟:只有終身工作,才能工作終身

(上圖:古達爾對記者表示:“I'm not happy, I want to die.”我不快樂,我要去死。)

古今中外,長壽者總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因為他們工作,所以他們長壽;因為他們長壽,所以他們工作。

至聖先師文先王孔丘活在2500多年前,東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還不到40歲,而孔老師活了73歲,就因為孔老師一直都在工作從未停下來休息。他老人家51歲之前都在當私立學校校長兼教授,屬於民間人士,到了51歲才出來就業,出任魯國的中都宰,53歲還“進步”了一下,由中都宰升為司空,後來又升為大司寇,相當於魯國最高法院的院長。這個歲數,那個時候的一般人都死了十幾年了,墳頭的小樹都長成大樹了,而孔老師還在殫精竭慮為國操勞,努力工作。

像孔丘老師這樣以工作為樂的人,本來還可以多活幾年的,可惜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重創了孔老師的精神。

孔老師69歲時,獨子孔鯉死了,年僅50歲;71歲時,孔老師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死了,年僅30歲;72歲時,孔老師第二得意的弟子子路死了,得年63歲。

顏回病逝的消息傳來,孔老師痛哭失聲,又仰天長嘆曰:“噫!天喪予!天喪予!”說這是老天要他的命。旁人說孔老師“子慟矣(您太傷心了)!”孔老師回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我真的太傷心了嗎?我不為顏回傷心,還為什麼人傷心呢?71歲的老師哭30歲的學生,真的傷不起。

第二年,子路戰死並且被敵人剁成肉醬。孔子從此見到肉醬便叫人把它倒掉,不再食用。

這個禁忌沒維持多久,孔老師就撒手人寰駕鶴西去了。

孟軻,孟夫子,孔聖之後的亞聖,活在孔子死後一百餘年的戰國時代,那時候的人均壽命跟春秋差不多,也是40歲不到,而孟老師活了84歲。

孟老師曾效仿孔老師遊說各國,但他的治國大計從未獲得任何一國國君的接納,齊宣王倒是給過孟老師一個“卿大夫”的虛職,可對孟老師的各種“仁政”高見又都聽不進去,害得孟老師悻悻然離開齊國回老家閉門做學問去,所以孟老師終身大致就是一個全職的私立學校的校長兼教授。

孔老師一輩子不寫東西,《論語》15000多字,全都是孔門弟子記錄而不是孔老師親自撰寫。而孟老師就很勤奮(跟程老漢一樣哈),按司馬遷的說法,《孟子》一書,皇皇38000多字,全是孟老師親撰。

孔老師逝世時,可以算是魯國的老一輩領導人,而孟老師逝世時,只能算學者。可能就因為他終身是學者,孟老師比孔老師更長壽。

學者長壽比比皆是。

按享壽短長排列:歷史學家白壽彝享壽91歲,歷史學家吳小如享壽92歲,書畫家、教育家啟功93歲,哲學家任繼愈93歲,詩人、書法家趙樸初93歲,畫家齊白石93歲,語言學家呂叔湘94歲,國學大師、佛學家南懷瑾94歲,武俠小說家、傳媒巨擘金庸(查良鏞)94歲,中國社會學、人類學的奠基人費孝通95歲,哲學家、教育家梁漱溟95歲,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95歲,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96歲,物理學家錢學森98歲,國學大師季羨林98歲,民俗文化學家、中國民俗學奠基人鍾敬文99歲,作家冰心99歲,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100歲,作家巴金101歲,國學大師饒宗頤101歲,歷史學家蔡尚思103歲,作家、翻譯家楊絳105歲,歷史學家、美國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劉緒貽106歲(2018年11月剛剛逝世),經濟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111歲……

太多了,以致於學貫中西的錢鍾書因享壽88歲而未能列入。

程鶴麟:只有終身工作,才能工作終身

(上圖:晚年周有光。)

上述學者大師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齊白石有句名言說:“不教一日閒過。”以齊白石而言,隨便畫兩撇就來錢,所謂“不教一日閒過”其實就是“不教一日不來錢”,他的工作真是叫他心情大好啊,而心情好,身體自然也就好。

學者的工作是遨遊於學術,屬於動腦筋而不傷腦筋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能是學者們長壽的原因之一。有些工作,每天都傷腦筋,都沒功夫動腦筋的,可能比較折壽。

工作導致長壽也得到了當代科學研究的證實。

2017年3月,美國《時代週刊》網站刊登了斯坦福大學科研人員有關長壽的研究,列出影響壽命的許多因素。其中就指出,努力工作壽命長。該項研究發現,努力工作、幹活的人(即使已退休),樂在其中,更健康,比消極工作的同行擁有更密切的社交。而同一項研究又指出,“長壽離不開社交”。女性之所以往往比男性更長壽,是因為女性往往比男性有著更廣泛的社交網絡。社交能夠幫助我們從朋友、家人以及工作機構、社會處尋求關心,有助自我減壓,甚至可以改善免疫功能。如果一退休就閉門謝客、成天宅在家裡,是什麼結果不言而喻。

愛因斯坦說:“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意思是,人生像騎自行車,你不想摔倒就得一直不停踩自行車。

工作就是保持平衡的運動,只有終身工作,才能工作終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