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如懿傳》的劇情漸漸推進到高潮,如懿遭阿箬陷害進了冷宮,獨自留在延禧宮的海蘭無人照應受盡欺凌,終於在一場(每逢下跪必下雨的那種)瓢潑大雨中“重生”——或者說黑化了。

黑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害死皇后所生的嫡子二阿哥。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雖然劇情中沒有直接演出是如何害的,但是根據海蘭拿到蘆花、太醫提醒皇后二阿哥作為哮喘症病人萬萬不可接近阻隔呼吸的東西等細節,再加上事後海蘭面對如懿時心虛躲閃的眼神、在冷宮附近為二阿哥燒紙等情節,完全不難推斷出來。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可是相比其他嬪妃害死其他孩子,這部分劇情的彈幕卻大多都是:海蘭加油!如果是別的嬪妃害人我一定罵死她,但是海蘭就只有心疼!海蘭小天使!……諸如此類。

不禁讓另一部分觀劇的人——像我,產生疑惑:不管怎麼說孩子都是無辜的,海蘭鬥不過大人就害孩子的行為真的是對的嗎?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一直以來我都不喜歡宮鬥劇,因為把一群女人困在看起來金碧輝煌實際上陰暗無比的後宮、讓她們互相傾軋,明明自己都是可憐人卻還要彼此為難,即便是打著“揭露封建社會有多害人”的旗號,也實在是太負能量。

21世紀的我們何其有幸,生在了一個不用這樣彼此為難的時代,為什麼還要反覆去重溫、甚至學習那些陰暗的套路,把周圍人、尤其是職場上的人想象成各種心機婊、自己也步步為營把生活過成宮鬥劇?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雖然現在很多人反感看劇還要上綱上線討論三觀問題,但是,矯枉過正的三觀論雖不可取,基礎的三觀還是需要留意的,畢竟看劇的很多都是三觀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的小朋友——這裡的小朋友,並不是指生理年齡,而是很多生理上已成年、心理上仍是小孩子的觀眾。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海蘭是女主如懿在深宮中唯一的好朋友,女主必然是光明正確的,那麼她的好友也同樣如此。所以看到如懿和海蘭被人欺侮,我們是如此的心疼,為什麼好人總要被壞人欺負。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我們支持自衛、甚至適當程度的反擊,但那跟主動出擊完全不是一回事。只要真的走上了害人的那一步,哪怕是被逼的,曾經被奉為“小天使”的海蘭,就已經是和嘉嬪金玉妍一樣的惡人。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就好像在現實生活中,殺人就是殺人,我不想聽你背後的理由。害你的是皇后,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都不該對無辜的二阿哥出手。

甚至在隔壁的《延禧攻略》中,儘管魏瓔珞鬥完這個鬥那個儼然鬥戰勝佛,可她從不對孩子出手,甚至還跟皇后定了一個“君子協議”,就是嬪妃之間怎麼鬥都可以,不要傷害孩子。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倒也不是推崇嬪妃之間鬥得你死我活,只是說,作為一個仍有良知的人,是不是可以把傷害範圍縮減到最低,大人已經如此不幸,就不要牽連到孩子了?

如果你看多了宮鬥劇會發現,基本都是一樣的套路,畢竟總是一群特定身份的人困在一片特定的地方,核心是爭寵,也翻不出什麼新花樣,無非就是都想要“母憑子貴”,於是今天你害我流產明天我害死你的孩子,觀眾已經見過太多,所以手段必須要愈來愈駭人聽聞才能吸引人,也就是此前傳聞的如懿傳原著有多可怕。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都逃不過的生養難,宮鬥劇受害者不是女人是孩子

“不能正常生養孩子”是宮鬥劇最大的梗,尤其是在流瀲紫的宮鬥裡,從《甄嬛傳》到《如懿傳》皆是如此。

孩子做錯了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