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某些產品會被人口口相傳?——營銷中暗藏的人性規則之3

首先問一個問題,我們買東西主要受誰的影響?廣告嗎?在現今信息化爆炸的時代,靠中央電視臺賣廣告傳得快,還是靠微信轉發傳得快呢?

為什麼某些產品會被人口口相傳?——營銷中暗藏的人性規則之3

據統計,央視的收視率大概不到1%,電視臺的開機率已降低至30%,也就是說,100個家庭裡面,只有30個家庭晚上會打開電視,顯然傳統媒體傳播的效力在不斷下降。一篇好的網絡文案,會在一夜之間讓你的產品人盡皆知,這種事特別多,研究結果顯示,我們有20%—50%的購買決策主要是受到口頭傳播的影響。一傳十十傳百會讓商家的銷售變得越來越火熱,所以想辦法讓你的受眾去分享你的內容,就容易達到瘋傳的效果。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信息容易被傳播開?而什麼樣的信息就只能自HIGT?

下面我和大家講講口碑傳播的原則

一般人以為,新、奇、特的事情,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夠刺激的畫面,才會激發人們口碑傳播。所以廣告商也經常會努力地設計出令人震驚的而驚喜的廣告來引起人們的談資,比如說大特價促銷、喜大普奔什麼的,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互聯網上傳播的高頻次事件,經常只是一陣風似的飄過,那叫“臨時性口碑”,例如,范冰冰李晨訂婚的時候,在微博上發了個“我們”火得一塌糊塗,但火不了多久,大概一個星期轉發率就急速下降,這就是“臨時性口碑”。研究證明,類似像電影這種產品以及有趣新奇的產品只能引起臨時口碑傳播。電影的營銷是臨時口碑傳播,因為電影的上映時間是有限的,上映時候獲得口碑是最重要的,下映後對於流量和口碑的需求都會大幅度驟減。

為什麼某些產品會被人口口相傳?——營銷中暗藏的人性規則之3

沃頓商學院的市場營銷學教授喬納•伯傑,通過多年的調查和實驗研究之後,得出了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興趣大小,新奇性,刺激水平與人們談論產品的次數沒有關係。

有臨時性口碑,就會有持續性口碑傳播,作為商家當然追求的是“持續性口碑傳播”,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促進了這種口碑傳播行為?

把你的產品和“誘因”鏈接在一起——和高頻事件相關

在沒有任何金錢刺激的情況下,每個人每天大概會談到60個品牌。但為什麼會談論一些品牌而不會談論另一些?如何用一些刺激瞬間激活人們的記憶,讓他們想到品牌相關的內容,這種刺激就是所謂的誘因。誘因刺激了口碑傳播行為,並在一定的刺激過後引發後續行為。

人們最常掛在嘴邊的是最常見的東西。誘因就是與最常出現的東西掛鉤。手機是一個良好的誘因。小米為什麼做手機,不做電飯鍋?因為人們不會天天抱著個電飯鍋上街,但是會天天拿著手機上街,大家使用手機的頻率太高了。

越是經常使用的產品越容易引起人們的討論。所以讓你的產品和人們經常提及的事物發生聯繫是一種不錯的策略。

比如你的產品和地溝油有關,和霧霾有關,和高考有關,和城管相關等等。舉個例子,北京有段時間空氣淨化器賣爆了,哪都找不著,因為霧霾來了。霧霾是高頻事件,霧霾一出現,我們就要討論這個話題,誰要是在網上發佈了霧霾的事,轉發的就特別多,因為這是一個所有人關心的高頻事件。

雞蛋上甚至都可以印上廣告語。我們有個節目叫贏在中國,它在德清源雞蛋上做廣告,雞蛋是一個高頻的東西,經常出現,他們在雞蛋上打字,叫做孵化夢想,贏在中國。然後一次買了一億個雞蛋,不要錢,德清源免費地給它一億個雞蛋,然後超市賣掉了,然後那個買到雞蛋的人一看到就說:孵化夢想,贏在中國。這就是跟產品的使用頻率相關。

口碑營銷裡做得最好的一個品牌:杜蕾斯。北京下大雨,前段時間廣州也是觀海模式,朋友圈裡頭都是各種各樣的段子,很多人都在轉發:“天兒下著大雨,錢包裡剛好有2個杜蕾斯,拿出來套在鞋上走出去,再也不怕大雨把鞋弄溼了。”轉起來以後杜蕾斯還沒完,它的官方微博發了一個評價說“建議您使用浮點型,防滑。”這成為非常經典的互聯網營銷的案例,這就叫做和高頻事件相關。

為什麼某些產品會被人口口相傳?——營銷中暗藏的人性規則之3

人們總得說話,閒聊時如果沒什麼可說的也是一種壓力。民國時候的書上會有一句話:有助談資。用現在的話就是,這個段子或者鏈接可以幫你在朋友圈裡面裝大神,這叫社交貨幣,就像人們使用貨幣能夠購買商品和服務一樣,使用社交貨幣能夠拿出去顯擺,獲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評和更積極的印象。

所以,如果希望你的產品能在社交圈瘋傳,那麼可以這樣做:

把產品的外觀和大家的日常生活貼近的話題關聯上,大家就樂於談論。例如,可口可樂在罐子上印了很多時尚in語,就是這個意思。百威的“what’s up”風靡全球,因為年輕人見面喝酒就會說到這句話。

希望你的產品有口碑傳播嗎?用今天我分享的觀點檢視一下,或許會給你帶來突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