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電影是怎麼被髮明的嗎

當你坐在電影院的放映屏幕前,欣賞著播放的畫面、情節和人物時,你可知道電影究竟是如何被髮明出來的?電影的畫面又是怎麼來的?


你知道電影是怎麼被髮明的嗎


電影的問世源於一場賭約。1872年,英國幾名賽馬者為馬奔跑時是否始終有一隻蹄子著地而爭論不休,併為此打起賭來。麥布里奇為了解其中緣由,便在馬道一側放置了24臺相機,當馬跑到各相機前時,就拍下馬此時的運動狀態。然後,他將照片依次放在一個可旋轉的玻璃盤上,並用一個挖有槽口的圓盤做反向運動,使照片輪流出現在槽口,從而看見馬在奔跑時的一組連續動作圖像。這就是電影的雛形,它為後人研究電影奠定了基礎。

之後,法國科學家馬雷在考察了麥布里奇的設備後,萌生了要發明一種可以拍攝連續動作的機器。經過長時間的研製,終於在1882年以每秒12幅的速度拍攝了一組連續畫面。馬雷在申請專利時,將這一設備稱為“電影”,此後,這一名稱流傳開來並沿用至今。

事實上,被人們公認的真正電影出現的時間是1895年12月28日,由法國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騎·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活動放映機”拍攝。他們在一家咖啡館裡,架起了他們發明的機器,並在公眾面前放映自己拍攝的幾組活動照片。人們在白色幕布上看到嬰兒喝湯、火車行駛等活動影像時,都震驚不己,於是就把這一天定為電影的發明日。


你知道電影是怎麼被髮明的嗎


電影就是這麼出現的,而關於電影的原理大概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用人的視覺暫留來解釋,所謂視覺暫留是指人在觀看亮的景物時,由於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受到光線刺激,當光線刺激消失時,視網膜上的影像不會立刻消失。這種說法根據視覺暫留現象,認為當第一張畫幅移去之後,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所形成的影像尚未消失時,第二張畫幅(物體的移動與前幅稍有位移)又來了,這樣將各個逐漸改變動作的影像連接起來給我們觀看,便看成是活動的了。另一種說法則用人的心理作用來解釋電影的活動原理,認為人在觀看電影時,能感受到有活動的效果,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大量關於“動”的經驗,並經過心理的聯想而造成的。

電影的發展歷程和活動原理就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