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為證!它在恐龍時代就GET了“吐舌頭”的技能!

大多人的表情包中,都不會缺少“吐舌頭”這一經典表情。

琥珀為證!它在恐龍時代就GET了“吐舌頭”的技能!

而早在一億年前(即恐龍出沒的時代),“吐舌頭”這個經典表情,便被一隻突眼隱翅蟲GET到了,並且還被封存在了琥珀中。

近日,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中外科研團隊,在琥珀中發現了“吐舌頭”的甲蟲。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

科研人員很認真地研究了這些小甲蟲的“吐舌頭”行為,嚴肅且簡單的說,就是,科研人員通過研究一億年前突眼隱翅蟲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發現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

該研究於2019年2月18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關於“吐舌頭”的主角

“吐舌頭”的主角,是突眼隱翅蟲。

琥珀為證!它在恐龍時代就GET了“吐舌頭”的技能!

現生的突眼隱翅蟲屬代表的頭部及其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

昆蟲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其中,隱翅蟲科(隸屬於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目前已經被人類描述記載的種類約7萬種。而突眼隱翅蟲亞科則是隱翅蟲科中一類多樣性較高的捕食性昆蟲,其包括3個現生屬,即:全球廣佈的突眼隱翅蟲屬(約3000種),全北區分佈的束毛隱翅蟲屬(約220種),以及澳大利亞分佈的一個尚描述但較為原始的屬。

琥珀為證!它在恐龍時代就GET了“吐舌頭”的技能!

2個現生吐舌頭的隱翅蟲

其中,突眼隱翅蟲屬和澳洲屬,現在依然還會“吐舌頭”,即都具有極其獨特的由下唇特化而來的可伸縮的捕食器官,它們能夠以此捕捉迅速逃跑的獵物,如跳蟲等。

琥珀為證!它在恐龍時代就GET了“吐舌頭”的技能!

現代突眼隱翅蟲捕食跳蟲

現生突眼隱翅蟲的詳細捕食過程如下:下唇靠血淋巴的壓力快速伸出,利用末端帶有粘液的肉墊黏住獵物,並將其拖進上顎範圍內取食(類似於青蛙捕食)。

看到這裡,大家會疑惑,說好的“吐舌頭”在哪裡?其實“吐舌頭”則是對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劃重點,在突眼隱翅蟲中,這個可以快速伸長、看似“舌頭”的部位,實際上是它的下唇。

下唇具有長距離、高速度及瞬間固定獵物的能力,在捕食效率上遠遠超過普通的上顎捕食方式。

現生突眼隱翅蟲的捕食過程

關於“吐舌頭”的研究

此前,科研人員關於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中,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如:捕食等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同樣,此次恐龍時代突眼隱翅蟲的“吐舌頭”的捕食行為,也尚沒有過相關報道。

近幾年,南京古生物所的“昆蟲控”蔡晨陽副研究員及黃迪穎研究員,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地收集和研究,並國內外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2枚(距今約1億年)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下唇的精美的琥珀標本。

琥珀為證!它在恐龍時代就GET了“吐舌頭”的技能!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兩種嘉年華突眼隱翅蟲以及極為罕見的捕食器官

其中,有一枚琥珀標本中保存了三個同種個體,即最近建立的細長嘉年華突眼隱翅蟲。在這三個個體內,有一個個體的捕食器官——下唇,部分露出於頭部之外,下唇末端的肉墊呈橢圓體,類似於大部分現代突眼隱翅蟲的類型。而另一枚標本則被鑑定為嘉年華突眼隱翅蟲屬的一個未定種,由於昆蟲保存的原因,它的捕食器官——下唇稍與頭部分離。

“吐舌頭”也有科學意義

科研人員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經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1、最早!這一發現是迄今為止,突眼隱翅蟲特殊捕食行為(即:“吐舌頭”)的最早化石記錄,直接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白堊紀中期(距今一億年前)已經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與現生類型相似,它們的捕食對象很可能是包括跳蟲在內的小型獵物。

2、佐證!此次在突眼隱翅蟲中發現的特化的捕食器官——下唇可證明,下唇的高度特化是應為整個突眼隱翅蟲亞科的祖先特徵,而束毛隱翅蟲捕食構造則可能在演化過程中丟失了該特徵。這再次佐證了分類學者的想法,即:在3個現生屬中,束毛隱翅蟲屬可能屬於“舌頭”次生退化的突眼隱翅蟲屬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