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为什么要走传统目鉴和科技鉴定相结合的道路?

——我国历史上鉴定古陶瓷年代的传统鉴定方式是目鉴,就是靠有经验的人眼看器物的各种表面现象,加以类比分析确定年代。这种鉴定方法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是必然的,在历史上也确实解决了古陶瓷鉴定的许多难题,随着一代代经验的积累,鉴定准确度也在不断提高。历史上乾隆皇帝不仅喜爱宫廷陶瓷器,而且有条件大量接触宫廷陶瓷器,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瓷器鉴定鉴赏家。

古陶瓷鉴定为什么要走传统目鉴和科技鉴定相结合的道路?

现代接老底仿晚明民窑青花罐 (经福博拉曼检测罐底470年,罐身30年内)

——但是目鉴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是人的眼力是有限的,只能看到器物的表象,看不到器物内部结构的本质,尤其是对于少见的高档器物经常是看不透,能够看懂一半的已经是高手了。也就是说,目鉴一般只能达到五六成,对于仿制达到九成以上的仿品是看不出来的,对于库出的、窑址出的、出土出水而没有使用过的一等品相瓷器也是不敢确认真假的。乾隆皇帝天天玩官窑瓷器,还有看错的,何况我们没有他那种条件的普通人呢。这就是目前的事实。实事求是的鉴定者,敢于承认看不透还好些,遇到虚荣心强的鉴定者,看不透还不敢承认,随意乱说,有时就会把真的说成假的,或把假的说成真的,造成鉴定的混乱。

二是不同的人学习掌握前人经验水平不同,认识就不同,对一个器物的鉴定有时难免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弄得大家莫衷一是。

三是当前商品社会,有时由于某种利益的驱使,鉴定人可能故意将真的说成假的,将假的说成真的,更造成鉴定的混乱。这种种现象到处都有,表明了传统目鉴存在的局限性和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种现象在当前鉴定界战国争雄,各执一说,谁也不服誰的情况下尤其显得严重。同时,也使广大收藏的人群丧失了对鉴定界的信心。如何克服传统目鉴的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让古陶瓷鉴定更客观,更严谨,更准确,更统一,确实是目前古陶瓷鉴定界的当务之急。科技鉴定随之应运而生。

古陶瓷鉴定为什么要走传统目鉴和科技鉴定相结合的道路?

清道光寄托雍正款珐琅彩诗文碗 口径14.9cm 高6.8cm 底径6.3cm

——社会发展的今天,科技的高速发展,卫星上了天,潜艇下了海,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条件。我们已经不仅可以用眼睛看清器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可以用仪器看清器物的内部本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古陶瓷科技鉴定的先决条件。

——科技检测有几大优点:

一是高度的准确性,克服眼睛只能看器物表面现象的局限,深入探测器物内部的本质变化,使鉴定结果更准确;

二是高度客观性,科技检测不讲情面,不看对象,不说谎话,根据检测器物的本身的特质,客观地下结论,避免了常规目鉴有时发生的盲目下结论的主观随意性;

三是科技本身就是人类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和发明,科技检测鉴定古陶瓷既可以归纳和总结人类鉴定古陶瓷经验的精华,又可以矫正和弥补经验的不足和失误。

古陶瓷鉴定为什么要走传统目鉴和科技鉴定相结合的道路?

清末民初粉彩葫芦瓶 口径4cm 高28.3cm 底径8cm

——古陶瓷的科技检测在国际上已经先行了一步,科技先进的西方国家先我们一步研究开发了科技检测古陶瓷年代的方法,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我国的传统常规目鉴,和国际上的科技检测已经不能接轨,不被国际认可。古陶瓷鉴定要融入国际大家庭也必须发展科技鉴定,使我们的传统目鉴和科技检测相结合。

请 阅 读 更 多 精 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