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在網上看到過許許多多的關於《羅拉快跑》這部德國電影的影評:

有讚賞羅拉為了愛情堅持不懈的情感歌頌;有認為本片是為《蝴蝶效應》提供思想邏輯線索的哲學分析;有羅拉不服輸於命運踐踏而兩次改命的“女權主義”……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不論你覺得我此處說得如何偏激,抑或如何有道理,這些通通都不是我這篇文章要聊的東西,因為幾乎所有的分析文章都完美地繞過了電影在全片都緊張動感的氛圍下,異常突兀地冷靜而嚴肅詢問觀眾的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出現在片頭:

“人類是誰?從何而來?去往何處?你是如何知道你知道的就一定是對的?為什麼我們對所知道的一切都深信不疑?有無數的疑問需要找尋答案,而問題的答案又衍生了新的疑問,如此循環不止……但最終,會不會是一個相同的疑問?並且,會是一個相同的答案?”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第二個問題出現在羅拉準備第一次改命的時候,她問她的男友:

“曼尼,你愛我嗎?你怎麼肯定你愛我的呢?我明明和別的女孩一樣,為什麼你覺得我是全世界最棒的女孩?這是你認為的,你並不確定,要是你從不認識我呢?你一樣會跟別人呢說出一樣的話來,你為什麼會這麼感覺?你的感覺到底是什麼?你做什麼都會聽從你的‘感覺’嗎?”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第三個問題出現在羅拉試圖第二次改命的時候,輪到她的男友曼尼問她:

“羅拉,要是我死了的話你怎麼辦?如果我得了癌症,醫生判斷我只有一天可活,你會怎麼辦?如果不論你想什麼辦法,不論怎樣我都會死呢?你會怎麼辦?我知道你會怎麼做,你會忘了我,你會難過了幾個星期,這也不錯,大家都有同情心,所有事情都值得哀傷,所有人也都為你難過,你能讓大家看到你有多堅強,稱讚你‘多麼了不起的女人,她真的站起來不再整天哭泣了’,然後就會出現一個綠眼睛的帥哥,他非常有耐心,願意做你的聽眾,你可以盡情的傾訴,你可以告訴他你有多不幸,以後還得靠自己,不知道再會有什麼遭遇……沒完沒了、沒完沒了地說……然後跳進他的懷裡把我忘得乾乾淨淨,就是這樣。”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其實單獨摘出來我們可以發現,這三個問題的本質其實都是第一個問題,對於問題和答案的不可知性,第二個延展到了“愛情”,第三個延展到了“命運”和“生死”。電影重重複復以三遍去複述同一個故事:羅拉管他爸要錢去救自己的男朋友,乍一看,似乎對於羅拉這三次同樣目的過程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神乎其神的關聯關係,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一個個的梳理,羅拉一路都遇到了哪些人:

第一個人,門口的牽狗少年。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第一次那條惡犬只是呲了個牙,羅拉被嚇了一跳,但沒有發生任何事順利通過。第二次,狗沒有做什麼,少年伸出了腿將羅拉絆倒,羅拉連滾帶爬地下了樓梯。第三次,羅拉一個大跳躍,既跨過了狗又跨過了人,回頭還衝著正要兇她的狗一呲牙,順利通過。

第二個人,一個推著嬰兒車的大嬸。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第一次,羅拉撞到了她,大嬸說:“眼睛睜大點!臭婊子。”結果大嬸的下場是因為家庭不幸福她患上精神疾病,孩子被警方強制帶走,精神錯亂的她跑去偷別人家的孩子;第二次,羅拉又撞到了她,大嬸說:“看著點!蠢婆娘!該死的臭婊子。”她這回的下場是買了彩票中了獎一夜暴富,全家過上了有錢人的生活;第三次,羅拉壓根兒沒撞到她,大嬸依舊回頭看了羅拉一眼,鄙視地噗了一聲,這回是她接了宣教的傳單到了教堂,成為了虔誠的基督徒……

第三個人,是那個紅衣服偷自行車的少年。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第一次他問羅拉要不要買車,遭到拒絕後沒有更多的對話,但是他後來被仇家痛打進了醫院,跟護士相識相戀最終結了婚;第二次,他同樣對羅拉問了一樣的話,但是同樣遭拒絕後羅拉直接指出他的車再好那也只是偷的(此處影片完全沒有解釋羅拉為何知道這件事),結果少年後來自己落魄到流落街頭、尾隨女性,最終被發現吸毒吸死在了公共廁所;第三次,羅拉為了躲開路邊的一行修女突然衝出馬路,差點跟少年撞到一起,少年這回完全沒有問起買車的事,而是轉道將車停在了路邊的食雜店,把車賣給了一個陌生的大叔,而這個大叔便是羅拉的男友曼尼將人委託的貨物在地鐵上弄丟,而在一旁撿了漏的流浪漢。

第四個人,是羅拉在父親的辦公室的門口遇見的正拿著文件路過的秘書。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第一次,羅拉路過的時候只是說了句:“對不起”,而這個秘書後來出了車禍,癱瘓在床,受不了生活折磨的她選擇浴缸放血自殺;第二次,羅拉前幾次完全只是路過她,鏡頭只帶了一下這個女人的背影和側臉,到後來她在門口打印文件的時候,遇見了羅拉正挾持她的父親向金庫走,而女人後來與金庫的職員出外划船幽會,彼此相戀;第三次,羅拉壓根兒沒趕上跟父親見面,所以這個女人只是在他父親出門的時候鏡頭一閃而過,完全沒有任何的故事講述。

各位發現沒有,筆者上面所細細複述的四個人,他們的命運,是跟三次奔跑過程中羅拉的行為,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相信任誰也不會認為,羅拉走過這同一條路時,因為撞沒撞那個推嬰兒車的女人,而導致她是否中彩票、患精神病、或者成為宗教教徒吧?因為她理了、或者理那個偷車的,會影響到他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愛,或者會不會慘死公廁?而最後一個就更荒唐了,因為羅拉看沒她一眼,造就了那個銀行女職員的不同結局:一個因癱瘓不堪痛苦而選擇自殺,一個找到了真命天子……

如此差距甚大的幾個結局,會因為羅拉的對他們那麼一點點微乎其微的影響,而改變整個進程、大方向嗎?顯然不能夠的。

寫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覺得,不對吧?羅拉只遇到這麼幾個人?那個準備開車出馬路後來遇上惡霸的羅拉父親公司的職員大叔呢?他爸爸呢?他爸爸的情婦呢?他爸爸公司的那個囉嗦的保安呢?需要知道的是,這些人可是跟羅拉緊密相關的,羅拉每次選擇奔跑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改變其中某幾個人的命運,而我上面所細細複述的四個人,他們的命運,是跟羅拉的行為,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

所以,《羅拉快跑》中,羅拉無法進行直接影響的所有人的命運,其實都不會由於羅拉某個動作作為“潛在因子”,而受到徹底的大方向的改變,換個角度來說,完全不講邏輯推理的《羅拉快跑》跟具有強邏輯鏈條的《蝴蝶效應》,根本在本質上就是有著天壤之別。

那麼《羅拉快跑》究竟在講什麼?究竟它背後的邏輯動因為什麼服務?開頭、中間、結尾的三個問題又到底在問些什麼?

那麼,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細緻地想一想,《羅拉快跑》構建了一個怎麼樣的世界?

羅拉是一個具有全知視角的角色,她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行動重啟,所有這一路上遇見的人,類似於一場電子遊戲中的“NPC(遊戲中的非玩家角色)”,他們所有人,擁有自己獨立的身份、獨立的思考慣式、獨立的性格、獨立的行動動機取向,而他們就在羅拉每次重啟時間節點的那一刻起,便清空了之前的玩家行為記錄,嚴陣以待,等待羅拉這個玩家的到來。而羅拉在每次重啟遊戲後,進行的就是對各個NPC的熟悉工作,進而規避一次次的意外風險。

理解影片設定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羅拉快跑》的世界想象成一個“遊戲世界”,這對於我們理解這部電影似乎是輕鬆加簡單了,那麼電影刻意地將故事設定成為一個這樣的世界意義又是什麼?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記得嗎?即使《羅拉快跑》中的每個人都是能夠受到羅拉的意願影響而或多或少做出改變,但他們依舊是獨立而鮮活的個體,遠不是筆者筆下簡單比喻成為的遊戲中的“NPC”,這類似於一種平行時空,所有的人和物除了羅拉之外都進行了重啟,他們每個個體帶著自己的“原始設定”,在每個羅拉來臨的關口,要進行自己行為的選擇,比如門口牽狗的小男孩,他要選擇伸腳還是不伸腳、那個推嬰兒車的大嬸,她要選擇罵“婊子”還是“臭婊子”等等等等……

每一個情況下的他們都是“他們”,他們在進行每一次選擇的過程中,最簡單的情況面臨的就是兩種選擇(三種、四種、五種……),而在進行這兩種選擇的同時,下一次面臨的,最簡單的情況又是兩種選擇(三種、四種、五種……),以此類推……高中學過指數函數的你,不要問不要想,立刻告訴我,進行一百次最簡單的選擇之後,會有多少種可能性???

一千次呢?一萬次呢??

天文數字。

所以呢,同樣是一個推嬰兒車的女人,她像往常一樣在推著嬰兒車,最後的結局,她可能精神錯亂、可能信奉宗教、可能一夜暴富……這些可能性彼此相關嗎?似乎關係差著遠了去了,但是可能嗎?對於這天文數字般的可能性基數來講,簡直“可能”得不能再“可能”了。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講到這裡,這部電影的表層表達的內容基本就可以縷清了,它構造了一個擁有無限可能性的世界,那麼聯繫片中反反覆覆的提的三個問題,你又明白了嗎?

羅拉,你快點跑,但是,你快點跑就能趕上跟男友曼尼約好的十二點嗎?你以為你在十二點之前到達了,這件事就能辦成嗎?你的錢拿到手了,你的男友就能不去搶劫免於危機嗎?來,讓我們也學著這種語氣問問:

你為什麼要快跑呢?你快跑就能拯救一切嗎?你是怎麼知道的呢?你以為的答案就是答案嗎?你確定它不會引發下一個疑問嗎……

BLABLABLA……

來,讓我們好好想想,羅拉試圖通過“快跑”,趕得上各個NPC的行動進度,進而去達成自己的行動目的,但她萬萬沒想到,正因為她跑得一次比一次快,她沒有攔得住父親公司職員開出來的車,那人沒有被惡霸攔住,導致他成功地在羅拉趕到之前按時將她的父親提前接走,而同時,羅拉因為避開了修女而不小心干擾到了正在騎車的紅衣少年,紅衣男沒有心思向她推薦偷的車,轉了道把車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了那個流浪漢,流浪漢騎著買來的車不小心撞見了羅拉的男友曼尼,被曼尼奪走了本屬於他的貨物……最終,羅拉雖然確實規避了一切風險,越來越快了,成功遠遠早於十二點到達電話亭,但是

似乎整個流程進行到最後,她的努力也都徹底白費了。

她憑藉她越來越熟知的NPC的設定,試圖趕超上他們規避掉各種問題的出現,但是問題卻越來越多,或者問題最終不用她解決,自己就蕩然無存。這樣的強烈的問題隔閡性、封閉性、不可知性,背後的哲學意義是什麼?

學過大學哲學的你,一定還記得,什麼叫做“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無非一個物質決定意識,一個意識決定物質,但是它們兩個都承認一件事:物質是可以被意識反映的、可以被認知的,而認為物質是不能被認知的理論,叫做“不可知論”。

理解一下,世界,是無法被認知的。

你所感所愛的這個真實的世界,它可能並不在意你的存在,即使給你機會,讓你去改命,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著在天文數字一般的可能性:沒有疑問的任何答案,任何答案都會產生新的疑問,在不斷疊加疑問的過程中,這個世界漸漸地模糊……

我甚至不能知道,你是否真的愛我,到底是你沒想明白只憑感覺,還是你只是遇見了我、此時此刻你的眼前只有我,所以才愛我……

如果我死了你會怎麼辦?如果我的存在被徹底否定了你會怎麼辦?你的整個人生裡是否真的像你口中所說的那樣需要我?你又是怎麼知道的……

任何你認為確定不變的事,此刻瞬間都變成了不確定的事……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說愛一個人很難,說我需要你很難,我現在想簡簡單單回答一個問題,都變得難上加難……

話已至此,這部電影的邏輯內涵基本已經清晰了,它將電影中、文學藝術中、甚至人類思維慣性中的一切僵化的思維模式打破,用三種毫無邏輯串聯關係的時空來表達世界的無限多重的可能性,從而推導出世界的不可知,可見我們人類是如何的狂妄自大、自作聰明。

羅拉快跑:邏輯崩壞的僵局,三重人生的思辨,遠被低估的影史經典

這樣的電影其實不只是《羅拉快跑》,韓國電影《殺人回憶》一樣借用了這種“不可知論”的思維鏈條,即使證據漸漸明晰、邏輯漸漸成序,即使最後的真正的殺人兇手彷彿就在嘴邊呼之欲出……但是總是習慣於自作聰明的人類,在無限多可能性的世界面前,簡直就是幼稚得可笑。

以上。

喜歡賞鑑內容的小夥伴記得點個贊、關個注、留下個好評哦~靴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