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拿著45年前的存款單去買房,現在是什麼情況……

金融的本質:錢不是在家裡放的東西。錢是工具,是拿出來用的,用了的錢才叫錢,不用的錢叫紙。

如果拿著45年前的存款單去買房,現在是什麼情況……

一、什麼是通貨膨脹

舉個栗子:老王退休金4400元,今年養老金普調5%,漲了220元,一高興吃小籠包子去。老王退休十餘年,養老金每月4400元。(不少啊!)

今年養老金普調5%,漲了220元,一高興,吃小籠包子去!可原來7元一籠的小籠包現在8元了!

他邊吃邊想:原來4400元÷7元可吃628籠。現在養老金漲了,可4620元÷8元卻只能吃577籠了!也就是說,養老金漲了,小籠包子卻吃得少了!一個月就少吃628-577=51籠啊!

聰明的老王又想到了他一輩子省吃儉用結餘的50萬保命錢。按原來7元一籠,可買71428籠,而現在8元一籠,只能可買62500籠了!哎呀,漲養老金前後這麼幾天時間,50萬元保命錢竟一下子虧損了71428—62500=8928籠。按每天吃一籠計算,足夠吃24.5年!

真是不算不曉得,一算嚇一跳:原來是養老金大張旗鼓的加了5%,物價卻暗暗的漲了14%多!這就是通貨膨脹的結果!抗通脹跑過CPI,必須學會理財!

如果拿著45年前的存款單去買房,現在是什麼情況……

從金錢的角度講,人的生活無非分成兩部分:上班賺錢,下班理財。很多人往往注重上班賺錢,也就是拿高薪,而忽略了理財的重要性。即使你有高薪水,如果不能合理理財,你也會讓自己為衣食擔憂,因為你很難做到一輩子都拿高薪水,尤其是在你退休後,你就沒有薪水了,但你還要繼續生活,這就關係到理財的重要性,怎樣讓你在沒有能力的時候有錢花!這是個非常值得大家認真考慮和思考的問題!

44年前,1200元全買成黃金的話,放到現在價值超過百萬;

44年前,1200元如果全買成可口可樂的股票,現在市值超過千萬;

44年前,1200元在北京市中心黃金地段買個院子,今天起拍價就已經過億了;然而,沒有那麼多如果,這位阿姨44年前將1200元全部存入銀行,到今天也勉強只夠買輛電動車……

大家似乎最後都把關注點放在44年前1200元鉅款,如今2684.04元只夠吃頓飯。歷史反覆證明:錢不是用來存的,而是用來投資的!現在就和大家算算,40多年前的1200元是什麼概念?

如果拿著45年前的存款單去買房,現在是什麼情況……

1、按工資算:相當於現在的34.3萬

報道稱,上世紀70年代是計劃經濟,普通職工工資每月20多元錢。1200元相當於5年的工資。如果按照廈門2017年平均月薪5715元算,5年工資則達到34.3萬元。

2、按房價算,至少相當於現在的30萬,是存銀行的100多倍。70年代時中國處於計劃經濟分配住房,還沒有“房價”這一概念。

有準確房價數據記載的是在1981年,當年浙江溫州瑞安商品房熱賣,68.85元/平方米。意味著1973年將1200元放8年不動,然後去買溫州房子,可以買17.4平米。而目前瑞安市房價為17112元/平米,意味著當時1200元至少值目前的30萬元。

3、按豬肉價格算,相當於現在的3.4萬元。當年,好一點的大米約1角3分錢1斤,豬肉7角錢1斤。1200元可以買1714.3斤豬肉。如今一斤豬肉20元左右,1714.3斤豬肉需要3.4萬元。

二、當年前1200元能買什麼?

上世紀70年代是計劃經濟,普通職工工資每月20多元錢。當年,好一點的大米約1角3分錢1斤,豬肉7角錢1斤。當年家裡若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錢左右的伙食費。也就是說,這1200元,在當年堪稱一筆“鉅款”。

有人提出,“甚至可以蓋兩棟樓房”。只可惜,40多年的利息終究敵不過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如今,這2600多元只相當於一名基層工人一個月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