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炳軒率隊在陝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調研 胡和平劉國中到住地看望

4月8日至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率調研組在我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調研。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胡和平,省長劉國中到住地看望。

新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為今年監督工作重要內容,將在4月下旬聽取和審議國務院有關工作報告。吉炳軒一行先後深入我省楊淩示範區、西安、咸陽、渭南等地進行調研,走訪專業合作社、精準扶貧示範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瞭解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鞏固提升糧食產能、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財政支農投入和農業補貼制度完善、農村金融改革和服務等情況,並分別召開座談會,聽取工作彙報和有關構建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吉炳軒對陝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說,陝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清晰、經驗豐富、成效明顯,改革起步早、調整力度大,創造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要在現有成績基礎上深入總結經驗,在實踐中繼續探索創新,齊心合力破解難題。吉炳軒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不斷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要以科技為支撐,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形成市場引領、政府推動、農民主導、人才經營、企業參與、科技支撐、政策激勵、法律保障的良性循環,使農業農村發展獲得持續動力,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要堅持質量興農、效益強農,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優化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在質量和品牌上下功夫,在規模和營銷上做文章,立足資源稟賦和地域優勢,培育優良品種,打造特色產品,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大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供給,有效滿足社會需求。要以市場為導向、產業為支撐、企業為龍頭,走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同時要解決好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問題,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營銷網絡化水平,為帶動農村產業興旺發達提供條件,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和高水平全面小康。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委員魏後凱等陪同調研,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小燕出席相關活動,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靜芝陪同調研,副省長陸治原、西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潤澤出席部分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