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豐山集團是否虛增利潤?

公司在虛增利潤的過程中,最常見的方式是虛構收入,藉此虛增毛利;但是也有部分公司更願意“耍小聰明”,通過少計成本、少計費用來虛增利潤。特別是少計成本的方式,比如再生產流程過程中,少計部分原材料的投入,也同樣可以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而且隱蔽性更強。這就需要和同行業其他公司的生產數據作對比,以估測其合理性。

今天力場君(微信公號:wuzhijingu)就帶來一個案例。

豐山集團,主營業務為農藥化工,其中包含有常見農藥毒死蜱的生產和銷售,毒死蜱製備過程的核心原材料為三氯乙酰氯,同時毒死蜱也是工藝流程成熟、各生產企業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的產品。

根據上市前發佈的招股說明書披露的信息,豐山集團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採購的三氯乙酰氯金額和均價,由此計算出該公司採購的三氯乙酰氯數量,折算到該公司所披露的毒死蜱原藥數量,可以大致計算出公司的三氯乙酰氯原材料的投入產出率維持在0.7左右,也即生產一噸毒死蜱原藥大致需要0.7噸三氯乙酰氯。

【案例分析】豐山集團是否虛增利潤?

但是根據同行業新農股份招股書發佈的數據顯示,該公司的毒死蜱產品中,對應的三氯乙酰氯投入產出比在最近三年則始終維持在0.8左右,也即生產一噸毒死蜱原藥大致需要0.7噸三氯乙酰氯。新農股份的三氯乙酰氯投入產出比,顯著高於豐山集團。

【案例分析】豐山集團是否虛增利潤?

如果上述兩家公司的數據都是真實的,就意味著豐山集團的毒死蜱原藥中,所包含的三氯乙酰氯消耗數量和對應的成本,肯定會低於新農股份;進而導致豐山集團的毒死蜱生產成本更低、單位毛利更高。

但是問題也恰恰在於此,對於生產工藝流程已非常成熟、同業相差極小的產品而言,上下差異達10%的投入產出比,這合理嗎?如果豐山集團的“高效”生產是真實的,將令新農股份情何以堪?這是值得市場反思的。

【案例分析】豐山集團是否虛增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