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皇后樂隊的樂迷們公認的皇后樂隊最偉大的作品,皇后樂隊的傳記片以此命名,顯然導演布萊恩·辛格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皇后粉絲。雖然後面福斯另找了個導演來做剪輯,但拍攝部分幾乎是由辛格完成的,而且剪輯師是布萊恩·辛格的御用,所以這基本可以認定為是辛格的作品。

皇后樂隊在英美流行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不必多說,只列舉幾個零星的事實就可以看出來。在英國音樂專輯歷史銷售排行榜中,皇后樂隊佔去了包括最高位在內的兩席位置。專輯銷售量常年位於英國專輯銷售周排行榜上共1322周,也就是27年。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需要提醒的是,皇后樂隊組建於1971年,主唱弗萊迪·墨丘利去世於1991年,也就是20年時間,但專輯在榜時間卻長達27年。不完全統計,皇后樂隊知名粉絲有Lady Gaga、“水果姐”凱蒂·佩利、艾達姆·蘭伯特等,Lady Gaga的名字正是來自皇后樂隊的一首歌曲《Radio Ga ga》。

這些事實都從側面證明了皇后樂隊在歐美樂壇的影響力。

弗萊迪·默丘裡是皇后樂隊的靈魂人物,粉絲對他的印象是身材壯碩、長著一口“任性”的齙牙卻有著天生的好嗓音,皇后樂隊最知名的曲目幾乎都是他演唱的,包括但不限於《We are the champin》、《We will rock you》、《Killer Queen》以及作為電影片名的《Bohemian Rhapsody》。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直到2017年,人們提到皇后樂隊的時候,第一個想起的還是弗萊迪·默丘裡。這個來自東非的桀驁不馴的男孩,是英國第一個亞裔搖滾巨星,他一手創造出了皇后樂隊這個不朽的傳奇。

本人於1991年因HIV去世,他的性取向為男性,這更給他的故事加上了許多傳奇色彩。影片的導演布萊恩·辛格本身也是一個知名同志導演,一個知名同志如何去譜寫另一個知名同志的故事,這本身是非常吸引人的。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波西米亞狂想曲》在音樂部分和演員選擇部分都非常的恰如其分。

音樂部分選擇了皇后樂隊幾乎所有的知名曲目《We are the champin》、《We will rock you》、《Killer Queen》、《Bohemian Rhapsody》、《A Day at the Races》、《Somebody To Love》、《News of the World》……這些熟悉的旋律響起,皇后樂隊的粉絲們就已經坐不住了。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要知道,歐美半個樂壇都是Queen的粉絲。甚至可以說,《波西米亞狂想曲》在頒獎季獲得瞭如此多的榮譽,有大部分的功勞都在皇后樂隊上。布萊恩·辛格選擇了一個自帶流量、關注度、票房以及原聲銷量的絕佳題材。

可以說,有了歌曲,這部電影就成功了至少一半了。

再說選角問題,飾演弗萊迪·默丘裡的男星拉米·馬雷克身材健碩、長相帥氣而且自帶小齙牙,尤其是最後一點相當的神似,很難找到這樣形似的演員。他能被選中演默丘裡,簡直就是緣分中的緣分。唯一不太足的就是氣場稍顯得弱一些,但形象和表演可以說非常接近了。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接下來就說說《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故事。

電影開始於1971年,皇后樂隊組建的年份,講述了樂隊組建之後14年之間的歷史。默丘裡去世於1991年,但電影並沒有選擇以默丘裡去世結束,而選擇了皇后樂隊生涯的最高點——1985年的Live Aid“拯救生命”大型搖滾演唱會作為結束。影片的後20分鐘,全景還原了長達20分鐘演出中,千人一起合唱《We are the champin》的宏大場面。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整場戲下來,節奏、剪輯、氣氛圍繞著音樂的配合都十分到位,這場戲的主角其實是音樂。導演曾經是《X戰警》系列的導演,是超級英雄電影中群戲最為成功的系列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後20分鐘從大遠景到近景,臺上臺下舞臺的互動都十分順暢而出色,布萊恩·辛格施展出了強大的大場面群戲調度功力。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其餘的幾場大型演出,都十分有節奏感。可以說,電影中單獨拎出每一段故事,都是十分成功的,足以讓一個皇后粉絲充分燃燒起來。

但布萊恩·辛格卻採用了斷代的方式去講一個連貫的故事,這就十分尷尬了。

電影選擇了幾個事件作為節點展現。1971年皇后樂隊成立,1973年發行第一張專輯《皇后》,1973年巡迴演唱會以及隨後與第一任妻子分手並認識到自己的同志身份,1975年發行《波西米亞狂想曲》,1977年《We will rock you》作為單曲發行,80年代初默丘裡單獨搞專輯,1985年迴歸樂隊並參加演出,其中也包含了默丘裡的性取向認同、與幾任男友之間的情感糾紛。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影片浮光掠影式的展現了十四年之間,樂隊的發展歷史,以及默丘裡本人的情感糾葛,應該是一條完整的脈絡,但是不斷跳躍的時間線卻將連貫的情感割裂了。每一次,當觀眾的情緒達到高潮,期望著下一秒還有更精彩的情感大戲的時候,導演就喊了“咔”,限制了很多內容的表達。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默丘裡所處的年代是一個美國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恐同”時代。80年代初期,美國發現了第一例艾滋病人,隨後性解放運動的蔓延,讓艾滋病快速蔓延到整個美國。

那個年代人們對艾滋病的恐懼是相當嚴重的,而據影片所展現的內容來看,導演顯然在性取向認同和艾滋病的接受上,都有意在尋找可以深挖人物內心的點。但是卻受限於這種不連貫的敘事方式,人物的情感和弧光塑造都得不到完整的展現。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導演本可以拋棄這種敘事方式,集中地找出一條線去完善默丘裡的人物塑造,但導演並沒有這樣選擇。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上一場戲默丘裡開掉了想要勸他單飛的經紀人,下一場戲立刻改變態度單獨簽約去做專輯,就連一個最起碼的人物情感轉變都沒有鋪墊。

更不要說突然到來的性取向認同過程和結尾20分鐘之前一秒突然決定迴歸的一系列突變,在不是皇后粉絲的觀眾看來,這個人物一定是不成立的。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一個完整人物的塑造,要有完整的情感變化和充足的動機才能說服觀眾,從而產生人物弧光,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布萊恩·辛格採用的敘事方式,親手斷掉了整部影片深挖人物性格的可能,造成了現在這樣浮光掠影的感覺。

萬眾期待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底是一個什麼水準?


本身是一部人物弧光很強大的傳記電影,布萊恩錯誤的選擇將本片拉到了平庸的水準,身為半個皇后粉絲和影迷,就連一個及格分都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這個及格分,還是看在皇后樂隊和後20分鐘精彩還原的份兒上,若沒有這兩點,恐怕又是一部不及格的電影。

看來,唯有皇后樂隊的傳奇,才是真正不滅的。

銳影Vanguard編輯 | 致遠君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註明來源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