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生物延期回覆深交所關注股價反漲,機構:短期資金所為

中新經緯客戶端2月28日電(高曉鍈)27日,銀河生物發佈了延期回覆深交所關注函的公告。公告稱,鑑於2月21日收到的深交所《關注函》涉及問題較多,部分問題仍需進一步核查並落實,公司預計無法於2019年2月26日回覆。

公告發出後,銀河生物股價應聲下跌。28日,股價卻奇蹟般地出現9.95%的漲幅,逼近漲停。截至收盤,公司股價報4.53元/股。某研究機構人士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這都是短期資金做出來的,大概率還得跌回去。”

銀河生物延期回覆深交所關注股價反漲,機構:短期資金所為

資本市場的“老司機”屢遭處罰

公開資料顯示,銀河生物歷經多次更名,此前名為銀河投資,主營業務包括高科技項目投資、管理及技術諮詢、技術服務,電子元器件開發、生產、銷售等。1993年6月成立,1998年4月在深交所上市,可謂是資本市場上地地道道“老司機”,常被人稱之為“銀河系”。公司控股股東廣西銀河集團,持股47.06%,實控人潘琦。

出道早、成名早的銀河生物,在2006年出現了第一次因違規資金佔用及2002-2004年度虛增業績等問題的爆雷事件(此時名為銀河科技),從此,其股價便一落千丈。2011年,銀河集團董事長潘琦、董事兼總裁姚國平等人又因虛增銀河生物2004年、2005年銷售收入、隱瞞對外擔保、隱瞞關聯交易等行為,受到中國證監會警告和罰款等行政處罰,同時,兩人被認定為市場禁入者,禁入期限分別為10年、7年。2012年2月,銀河生物又因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被廣西證監局要求整改。

在2006年至2016年間,只有2007年扣非後淨利是正數(1913.82萬元),其他10年扣非後淨利統統虧損,11年間累計虧損達8.53億元。

2014年9月,銀河生物董事會制定了《關於公司未來五年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宣佈戰略進軍以生物技術為核心的醫藥及醫療服務產業,並於2015年將上市公司簡稱改為銀河生物,投資、收購了一系列從事精準醫療、生物治療、腫瘤免疫療法的生物醫藥公司。

三年後,2019年1月,銀河生物及控股股東銀河集團收到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銀河生物和銀河集團被雙雙立案調查。

2月21日,銀河生物自曝存在違規對外擔保及控股股東資金佔用等情況。數據顯示,截至公告披露之日,銀河生物向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提供的擔保金額約為4.47億元(不含利息),佔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21.24%,上述擔保事項均涉訴。另外,控股股東通過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地佔用銀河生物資金超過2.5億元,且銀河集團以上市公司名義對外借款並佔用導致上市公司涉訴金額為6900萬元。

蹭上大麻熱度 難掩業績壓力

對於轉型期利空不斷的銀河生物來說,2017年5月,與漢麻集團的合作似乎為今後的發展抓住了轉機。

公開資料顯示,銀河生物入股漢麻集團5.55%,進軍工業大麻生產領域,並因此成為國內大麻藥物第一股。此時正值歐美加眾多國家宣佈大麻合法化,醫用大麻在治療癌症、帕金森、老年痴呆、抑鬱症、癲癇等疾病上的研究獲得突破,沾上大麻概念的銀河生物在資本市場上迅速獲得關注。

即便成為國內“大麻第一股”,銀河生物慘淡的業績仍難以掩蓋。1月31日,銀河生物披露2018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去年虧損6.5億-8.5億元。2月20日晚間,公司在其披露的回覆深交所關注函中表示,公司從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加大了製造業板塊的技術改造投入,以及向生物醫藥領域轉型的研發投入,調整產品結構與產業方向,這是公司2018年主營業務虧損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高喊向生物醫藥領域轉型的銀河生物,截至2018年上半年,其醫藥生物主營收入僅832萬元,佔公司總收入的2.1%。而其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傳統的輸配電設備和電子元器件、軟件開發業務。

不過,即便業績預告不盡如人意,其股價依舊上演了不跌反漲的景象,自2月1日-25日累計漲幅高達38.94%。

實際上,自2008年以來,銀河生物的扣非淨利潤連續十年虧損,2018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虧損1.16億元,同比下降4687.59%,而扣非淨利潤則虧損1.26億元。對此,基業常青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分析稱,這種情況大概率是概念炒作,目前的上漲行情多為短線資金支撐,而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很難進場。

李勇認為,這種大陰線砸盤的漲停拉昇,從來不是機構價值投資的模式,再加上銀河生物2018年的業績非常難看,預計短線博弈資金出來後,股價還會迴歸。(中新經緯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