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本文謹向現定居於閔行區,二十多年前來自於南北高架沿線的動遷居民致敬!

改革開放浪潮中的1992年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作為80後,袁童鞋對改革開放初期的印象比較薄弱,而對1992年左右有點印象。

1992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那年,小平南巡;那年,我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市場經濟;那年,上海開始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跨越式發展……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鄧小平1990年代初南巡視察上海)

1993年6月,市第三次規劃工作會議在上海展覽中心揭幕,時任黃菊市長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為新世紀的上海規劃新藍圖》的長篇講話。他其中說到:城市總體規劃的修訂,必須著眼於上海城市佈局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我們的規劃不能囿於過去那種傳統的上海城市的概念,必須樹立大上海的整體觀念,把視野擴展到6300平方公里的整個上海。

黃菊市長的長篇演講內容是有所指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上海的道路基礎設施嚴重欠賬,道路主要靠地面,拓寬道路是必須的,但仍然不能解決道路交通問題。其實,在1985年開始,上海的城市規劃部門就針對城市道路網存在的各種缺陷,組織過各方專家著手研究制訂上海城市高架汽車專用道路系統的調研,規劃出了一個佔用土地少、交通效率高的城市高架快速交通體系,以提高中心城區路網交通的能力,併為開發開放浦東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經過反覆論證比較,最終他們形成一個“環”加“十”字的“申”字型高架道路系統,那就是:內環線、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


從成都路高架到南北高架

在摸到了上海交通存在的問題癥結後,上海迅速行動,那就是先內環後貫通城市南北的大道——成都路高架的建設。之後,因為成都路高架不僅僅關係到成都路,還關係到重慶路、魯班路等道路,“成都路高架”的名稱由一名當時七寶中學的高中生提議,改為了“南北高架”。

而當時的建造技術均採用高架,而非如今北橫通道這般橋隧結合的模式。而高架的建造勢必需要大量的動遷,尤其在南北高架的建設過程中,原先老盧灣區的成都路、魯班路等沿線的住宅進行了成片的拆遷改造。包括盧灣不少成都路、重慶路沿線老的法租界建築均在當年進行了拆除,如果以復興公園門口作為一個觀察點,你會發現,當年的南北高架對一些可能成為歷史優秀建築的法租界老建築的摧毀可以說是非常粗暴。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以上成都路高架拆遷的老建築圖片來自於弄堂論壇)

南北高架工程的前期拆遷工作十分艱鉅而繁重,其特點是:

1、動遷量大、涉及面廣。需要動遷1.8萬戶、企事業單位900多個,需建動遷房源122萬㎡。

2、時間緊,要求高。市委、市府要求在確保社會安定的前提下,力爭在1993年底完成動遷安置工作。

3、情況複雜、政策性強。需要採取一下非常政策和措施。


建設內環高架和南北高架,首先要進行房屋拆遷,市委領導很重視,親自召開會議研究成都路高架(南北高架)的拆遷,會上,市委領導明確指示要依法拆遷,要建設單位申領房屋許可證。這一工程涉及盧灣、黃浦、靜安、閘北等多個區,為了統一協調部署,市裡專門成立了市高架指揮部,幾個區也都成立了區高架指揮部,除了資金,還要籌措動遷房源。

成都路高架(南北高架)工程拆遷面廣,為了保障房屋拆遷順利進行,市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專門召開會議,從法律上支持房屋拆遷的進行,依法拆遷,要求各區法院要參加到各拆遷工作中去,平穩順利拆遷,解決拆遷中的一些矛盾。

10萬居民大動遷

https://www.iqiyi.com/v_19rrfa9z7g.html

愛奇藝上《大動遷》紀錄片的觀看地址

成都路高架(南北高架),是一個涉及1.8萬戶近10萬人搬遷的工程。它不僅要求沿線1000多家單位、18000戶居民忍痛搬出家園,更還在搬遷時間上作了“硬性”規定。由此開始,上海開始了一場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的“抓時間、趕速度”的近10萬居民大動遷的工程。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以上成都路高架動遷照片來自於拾憶魔都光影故事4)

成都路高架(南北高架),1993年年初摸底調研,三個月後組成專家組進行討論。1993年8月開始成都路高架拆遷工作,到1994年4月,拆遷就完成了。1994年6月工程就試點動工;以後又不斷改進,將最初設計的4車道路變更為6車道。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以上成都路高架動遷照片來自於拾憶魔都光影故事4

籌措解決1.8萬戶居民所需要的120萬㎡的動遷用房,是實施南北高架的關鍵。有關房地產開發公司面對動遷房建設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的特點,克服了種種困難,與1994年底按時提供了90餘萬㎡的動遷房源,為動遷工作進入實質性啟動起了關鍵作用。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動遷費

有讀者會問,這批居民動遷時拿到了不少動遷費吧?或者房子拿了好多套吧?實際情況是,上世紀90年初的上海步子邁的不快(鄧公1992年南巡時說“上海開發晚了,要努力幹啊!”),被咄咄逼人由特區推著走的廣東和民營經濟風起雲湧的蘇南、浙江不斷追趕,而本身歷史欠賬多,財政吃緊,當時也沒有貨幣化安置這種說法,房地產甚至還沒有市場化開發,屬於銀根和房源都緊的時代。

以從盧灣區動遷到莘莊為例,當時的動遷費是平均每戶2000~5000元不等,你沒看錯,是每戶,單位是千,貳仟元到伍仟元。房源根本就沒有,更不要提拆一還二這種說法了。當時講的是奉獻,黃菊市長親自給一批動遷戶頒發過一批感謝動遷的紀念“金鑰匙”。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金鑰匙圖片由天袁地訪的今日頭條號讀者滄海一粟提供)

上海直到2000之後到2010年世博前,這段時期的動遷政策是最優厚的。近年,又開始收緊。但和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批動遷戶相比,當年南北高架沿線的老盧灣們真的可謂是“犧牲式"的奉獻。

從內環內動遷到外環外

閔行的部分90年代中葉的住宅小區,如水清路沿線區域的報春新村、莘北路附近的綠梅新村、西環路附近的西湖苑、銀都路沿線的銀都新村等小區接納了當時來自於老盧灣區的長樂路、淮海中路、成都北路、魯班路、中山南一路等區域為了南北高架路、內環線高架等黃菊主政期間“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市政動遷的部分居民。

而據筆者所知,顓橋的703路(途徑銀都新村,早年終點站就是銀都新村)、莘莊的704路(23年終點站均在報春新村未變過,期間開設704B線)也是當時為了安置市區動遷至莘莊的居民的配套線路,至今也已有20多年曆史,在7XX開頭的線路中屬於歷史悠久的老牌線路。

閔行大規模接納上海中心城區的居民從這一時期開始。除了老牌的91路、徐閔線、滬莘線(現在的166)等公交車外,開始有了這批7字頭的更多通往徐匯、長寧的“市通郊”公共汽車。

而當時的莘莊,一號線並沒有通車,很多硬件還是上海縣縣城的配置。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1994年的莘莊鎮第一屆運動會開幕,這是閔行區體育場當年的煤渣跑道。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1994年前後的莘莊航拍,北向南望現在的閔行體育場及自行車賽場,圖中道路為當時的“莘松高速公路”


異常艱苦的適應過程

當年,有不少從內環內黃金地段成都路、魯班路沿線地區動遷至莘莊、顓橋地區的老盧灣區的居民,日子過得真的是異常艱苦。因為對當時閔行區教育水平的不信任,很多老盧灣區的居民依然將孩子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保留在盧灣區。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上世紀90年代的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

早上的703路、704路公交車上,經常能看到早起打著瞌睡的學生坐車前往老盧灣區的小學、初中上學,這在90年代中期大家基本都沒有私家車而電動車也不普及的年代,是非常常見的。許多受之不起的學生,在忍受了一兩年之後,轉學到了閔行當地的學校。

而當年並沒有滬閔路高架(滬閔路高架通車至莘莊是2003年前後的事情),滬閔路澱浦河橋直到1995年底才建成,錦江樂園門口的虹梅路跨鐵路橋一直在修(為此,錦江樂園地鐵站搬過兩次),從上海體育館到莘莊走滬閔路常年擁堵,開一個多小時再正常不過了。一號線直到1997年才通抵莘莊,從1994年到1997年的這三年,對很多初來莘莊的老盧灣居民來說,日子非常難熬,真的,非常難熬。

更多的體現在醫療、購物等公共服務、商業方面的落差。過去,在老盧灣區看病,瑞金醫院(老盧灣人喜歡用滬語稱之為“廣慈醫院(瑞金醫院49年前舊稱)”)就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醫院扛把子,而九院、曙光等知名醫院,南北高架沿線的動遷居民前往原來也是非常便利的。而搬至莘莊之後,僅有的二級以上醫院是閔行區中心醫院(俗稱莘莊醫院),相對而言,無論在硬件還是醫術方面,很多老盧灣居民是不放心的,看病寧可還是去徐匯、盧灣。

在購物方面的落差同樣不小,不少老盧灣居民原來前往淮海中路是步行距離,而1995年前後的莘莊商業可以說是乏善可陳,整個鎮上最好的商場是充滿80年代風格的海星商場。之後,隨著南方商城的建成,豐富了活動半徑內的商業生活,動遷居民們的購物才稍微近了一些,遲至90年代末,莘莊才陸陸續續發展起了與市區類似的商業設施;也是在近十年,動遷居民們才能感受到莘莊商業有了一些成熟的跡象,有了一些集聚效應,但過去的父輩已經衰老,過去的孩子長大成為父輩。他們經歷了莘莊的成長,也經歷了自己的成熟乃至衰老。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這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莘莊最為繁華的商場——海星商場)

交通方面,莘莊與老盧灣在1997年地鐵一號線通達莘莊之後情況有所改善,畢竟,從莘莊站出發,半小時車程內能夠抵達老盧灣的陝西南路站或者黃陂南路站了。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陝西南路站茂名南路出口--3號口,著名的打電話的少女雕塑。你可能沒注意到,3號口還有一個門牌號“淮海中路888號”。


改革開放四十年,奉獻初心不可忘

現在的那批從中心城區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區居民還好嗎?

很多當年正值當打之年的中青年們現在應該已經步入中老年了。甚至,很多當年已步入晚年的老盧灣居民們,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

他們從生活中心城區搬來閔行的生活還好嗎?是否有過懊悔、懊惱?抑或在新環境中如魚得水?他們是否常常在夢中回憶起兒時的盧灣?回憶起成都路、重慶路、魯班路上的歡聲笑語?

往事如煙,如今“盧灣”這個行政區劃、310103這個代碼已經後無來者了,但這份共同的記憶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總有人要將之記錄下來,訴說給後人來聽。

也許他們拿到的金鑰匙鍍層也會褪色,但他們所拿到的金鑰匙的奉獻精神,奉獻的初心所散發的光芒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褪色。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動遷到莘莊的老盧灣人,你們還好嗎?


(黃菊市長當年頒發的動遷市民紀念金鑰匙上,印著一顆紅心)

雖然這些陳年往事至今已經過去近四分之一世紀,而當年頒發金鑰匙的黃菊市長也已離世,但上海不該忘記這樣一批為了市政建設而動遷到市區邊緣的居民們,閔行區、莘莊、顓橋也不該忘記這批二十多年前的上海中心城區遷居至此的居民。如果今後閔行區想在一號綠道以及公園綠地內建哪些雕塑,可以考慮一些這批動遷居民的元素。


他們的到來,為莘莊日後二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口基礎,也為如今向上海主城副中心衝刺注入了來自上海市區的活力。

閔行人是什麼?莘莊人是什麼?有人說是本地人+市區人+新上海人的組合,閔行人、莘莊人過得怎麼樣,閔行、莘莊就發展得怎麼樣。


與許多土生土長的閔行區(上海縣)本地人、主動謀求到閔行區來發展的新上海人不同,閔行區的上海老市區居民至少分為三類,一類是50年代市區支援閔行衛星城(尤其是四大金剛)建設的市區居民,一類是近20年主動在閔行區購房置業的市區居民,還有一類就是上世紀90年代十萬居民大動遷中遷居到閔行區的市區居民,尤其是那批從內環內動遷到外環外的南北高架(成都路高架)沿線老盧灣區居民。

本文謹向現定居於閔行區,二十多年前來自於南北高架沿線的老盧灣居民致敬!

如果有讀者家中拿到過“金鑰匙”,也是當年的動遷居民或其子女,也歡迎留言講一講這段老成都路高架沿線居民的動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