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導讀:11月18日,2018彼得·德魯克中國管理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知名學者和企業家與600多位熱愛德魯克思想的“德友”們齊聚一堂,一起探討德魯克經典管理思想、面對新挑戰的應對方略、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路徑以及面向未來的組織發展與價值重構。

在論壇上,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老師為彼得·德魯克中國管理獎揭幕並發表“面對未來的組織發展邏輯和價值重構”為主題的精彩演講。

工作後讀了一本書,使我決定轉向管理。當我決定轉向管理的時候就必須找到一條路,能夠支撐我不斷在做管理研究時找到它的價值,我很幸運遇到了彼得·德魯克的一本書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這本書中有管理研究和實踐當中永遠指引我的最重要的幾項原則,比如說怎樣作為管理者貢獻價值,怎樣能夠真正懂得時間的意義,怎樣能夠把最重要的事情在重要的時刻呈現出來。

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面對未來,怎麼去理解組織的主要發展邏輯,組織價值重構的核心邏輯是什麼。


面向未來:認知組織環境


今天一個最難的話題就是我們怎麼認知組織環境,可能最近很多人聽到我不斷地在討論和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最近我被問到最多的是宏觀環境,說中美關係怎麼樣?中國整個經濟發展怎麼樣?民營經濟發展會怎麼樣?

當熟人問我宏觀環境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宏觀環境有非常多的學者可以告訴你,我想講一點點微觀的環境。

對於我們做經營的人有一個最重要的要求就是:

當宏觀的條件提供趨勢和機會時,要順勢而為,而當宏觀環境不能提供機會和趨勢時,依然要找到自己的機會,這個時候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認知自己的環境在哪裡。


從我自己認知的角度來講,今天我們認知的環境有很重要的兩個特點。出於《道德經》對我的影響,我覺得可以用《道德經》描繪今天的互聯網世界,第一個特徵就是個體自我獨立;第二個是萬物互聯一體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今天比較特殊的一點就在於兩個元素的組合,而這兩個元素組合的特徵都是非常明確的。

以前我們在討論整個環境的時候,也許個體沒有那麼強,更多可能是去講整個組織的概念,但是今天會發現個體是非常強大的,而且是很獨立的。

我們不得不接受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是萬物互聯。

曾經一個學生講故事說:在經濟學課程裡,有個考試題——芝加哥飄雪花對中國股市有什麼影響?

早年學生的回答很有意思,說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為離得很遠。但今天芝加哥飄個雪花對中國股市一定是有影響,而且影響非常巨大。

所以萬物互聯今天已經變得非常生動,這是你要了解組織環境的第一個變化,你要接受。

第二個變化是什麼?我最近常常跟很多人去講一件事,在今天整個環境中,你光能分享還不夠,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去做協同。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就像我們很多人熟讀德魯克的書,熟讀德魯克思想,幾乎大部分人都受德魯克思想的薰陶,就像我本人把他所有的著作都認真讀過。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分享特別多德魯克的思想,在整個德魯克的理論體系當中,你會發現,他其實很早就是一個研究生態與社會邏輯的學者。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非常開放和協同的邏輯,甚至在更大程度上你會理解他可能是個社會學家,或者是生態學家,而不僅僅以一個企業的單體看待管理。

你會看到他談管理的時候永遠都是放在大的社會環境之下,這就是能不能讓環境和管理真正做協同,而不僅僅去分享。

所以如果我們僅談德魯克,僅僅分享他的觀點和價值,而不能融合在你的協同體制當中,就很難看到它的價值。

今天非常多企業界的朋友,在各種場合做分享,可是他自己的企業反而不能開放的協同,那其實這樣就沒有意義,這是我談的第二個環境的特點。

第三個環境的特點是,聯接比擁有更重要。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每一個人都問我現在這樣一個動態環境到底怎樣做才有機會?其實我的回答都是非常簡單的,我說你就開放就好了。

包括我回到企業,帶一個農牧企業去轉型,很多人都說你的運氣是真好,再一次操盤,再一次轉型,再一次讓它恢復增長。我說的確是我運氣特別好。

但是第二輪迴到企業去做責任擔當時,和我第一次去做總裁擔當時相比,我對自己的要求完全不一樣。

新的要求就是能不能開放合作,如果我不斷能夠開放合作,其實就可以運用動態,運用迭代,運用我們講的優化,運用我沒有的能力,被更多人加持去擁有能力。這是我講的第三個特徵。

再看第四個。在第四個特徵當中,我們可能就需要特別地去了解今天是不是懂得什麼叫智能技術?是不是真正理解智能技術和我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我到海爾青島的工廠參觀時,其實是很驚訝。我講一個小現象,以前我經常下工廠,以前下工廠看到的看板都是顯示供應信息,比如說部件到了多少、庫存是多少、週轉是多少,週轉的效力是如何,時間如何,跟產線的關係如何。

但是這次我到海爾的工廠,看到海爾的看板我愣住了,看板上面全部是銷售信息,現在蘇寧賣場正在銷多少,我們在線多少,國美賣場正在銷多少,我們在線多少,這是我看到的一個變化。

那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現在即使是大規模製造其實也能夠滿足定製化的需求。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大規模製造可以完成定製化產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是可衡量、可量化、可程序化的工作真的能被機器替代。

去年我跟大家討論機器人概念時,我說我並不怕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我唯一怕的是人像機器一樣思考。

所以不存在機器替代人的問題,但如果你的思考跟機器一樣,你一定會被替代。


這是今天我們的組織環境遇到的根本性變化,這些變化意味著我們對很多東西的管理和認知,尤其是組織管理的邏輯可能需要做一些調整了。

為什麼要去做調整?很大原因在於影響績效的因素變了,績效影響的因素實際上由內部移到了外部,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變化。

在整個組織管理中,我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如何取得績效。這一點也是我深受德魯克的影響。

在管理研究和管理實踐中,德魯克提供給我們所有人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必須用結果去評價。

所有的努力要藉助於結果來體現,如果沒有藉助結果,那你所做的所有東西實際上是不能被評價的。


從這個概念上來講,我們理解今天的組織績效,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和挑戰就是,影響績效的因素從內部移到了外部。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在我不斷調研企業的過程中,他們跟我說,我成本做的比以前更好,內部競爭力更強,品質做得更好,核心優勢很明顯,為什麼在市場上還是輸掉了?

我就和他開玩笑說,因為有一個跨界的人,用和你不一樣的邏輯來做這件事情,當然你會輸掉。

所以影響你的一定不再是同行業的人,而是行業外的另外一個人。

他來做跟你完全不一樣的事情,而你一定會被調整掉。這其實就是組織績效的影響因素由內部移到了外部。


面向未來:組織核心命題的新內涵


既然從內部移到了外部,所有組織的核心命題其實是改變了。從2012年開始,我就不斷回答一個問題:組織變化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說陳老師為什麼你現在寫書的速度越來越快。坦白講不是我寫得越來越快,是這個世界變化得越來越快,新東西出現越來越快,過去簡單的理論實際上解釋不了新的問題。

所以從2012年開始,我開始寫面向互聯網的新的組織邏輯,這個新的組織邏輯中很重要的是什麼?就是核心命題變了,內涵變了。

這個內涵的變化是什麼?就是過去和今天組織管理當中四個重要的維度變了:個人和目標的維度;個人和組織的維度;組織和環境的維度;組織和變化的維度。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過去我們可以說,組織、目標大過組織管理中的另外四個維度,目標大過個人,組織大過個人,組織大過環境,組織大過變化,組織可以是封閉的。

可是今天最大的變化是什麼?組織目標必須涵蓋個人目標,個體變得很強大,更重要的是環境不確定,變化不可預測,這是根本性的變化。

這一變化就使得組織管理中核心要解決的四對關係,不再是之前我們主要討論的前兩對。過去我們主要討論組織內的個體,它怎麼為目標貢獻,它和組織的關係怎麼處理好。

今天我們所有人都在討論下面兩對目標,就是組織和環境、組織和變化的關係,這是一個很大的調整。

這些調整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於這四個命題,我們在傳統理論中的答案今天是要變化的。

組織管理原有四個命題的傳統答案是說個人必須為目標作貢獻,組織考慮集中的問題常常會忽略個體,更重要的是組織一定會關注在環境中對它持續生存的影響因素,同時讓自己具有彈性,讓它跟變化能夠協同。

這是解決組織管理核心命題的傳統答案,它已經十分確定。我們說的變化就使這四個問題的答案有了新的內涵。

這個新內涵是什麼?就是組織和個體之間不再是服從關係,而是共生關係。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第二點就是組織必須是外部導向,受德魯克的影響,我一直把這個作為重要的研究組織管理的邏輯,就是從外向內看。

第三個就是組織必須把內外部的邊界打開,這就意味著內涵變了。

為什麼內涵會變?除了前面講四個命題關係的調整之外,其實是我們應對的挑戰變了。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第一個就是今天發生的所有的事情,都得面向未來,不能回顧過去。

今天我們要頒發德魯克中國管理獎這個獎項,就是要以德魯克的創新精神和倡導實踐的精神,去推動能夠面向未來做事情。

以前我們可能會講,我用核心競爭力,我對產業的理解,我對行業的理解,對於未來就可以討論。但今天一定是從未來看現在,這是第一個變化。

第二個我們會看到三個同質化。

索羅斯說貨幣是沒有國家的。我自己在看德魯克的書籍時也找到了類似的一句話,那句話就是講,信息或者數據也是沒有國家的。

而今天更希望你懂得的一件事情是,用戶也是沒有國家的。

今天看雙11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它背後有多少個國家的人參與了,鮮為人知。這是一個很同質化的市場,金融、數據和用戶,跟我們以前講的市場的邏輯是不一樣的。

第三個變化是什麼?就是個體。

新的個體是多元和獨立的,自由與責任的,更重要的是好像人人是創客

那這種變化的結果是什麼?你會發現組織的平臺屬性變了,以前我們講平臺組織,講權力和責任如何分?決策如何分?對於目標如何分配?這是之前組織的屬性。

在新的組織屬性上增加了四樣,平臺性、開放性、協同性、幸福感。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這種屬性改變要求我們必須有一種基於變化的思維邏輯,就是整個組織的邏輯要基於變化去思考。

這樣思考你就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在變的,技術、員工市場在變,持續架構創造當中的資本客戶以及產品和服務都是要變的。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思維習慣,其實你是很難適應變化的,所以我講,組織整個思維的邏輯要變。


面向未來:組織管理的3個價值重構


當組織的思維邏輯變化了,我們要做整個組織管理的價值重構,我認為有三個價值重構是我們要做的。

1.組織是一個整體

第一個價值重構是我最近提出來的,必須整體去看組織。

為什麼?因為在整體的過程中,實際上需要我們怎樣把它變成是一個完整的邏輯來看。

比如你跟顧客的關係,你跟組織邊界的關係,你跟所有這些周邊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其實整個組織是從線性和確定的走向非線性和不確定。

我們一定清楚知道柔性化是其中很重要的特點,當我們知道柔性化是很重要特點的時候,就會發現所有的組織其實是在一個無線連接的空間當中,這時就不能簡單的去談分而要談合。

不能談分而要談合時,所要做的事情其實是跟之前不太一樣的,當要做的事情跟之前不一樣時,我就提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是你要把它看成是個整體,只有把它看成是一個整體時,你才是真實貼近組織現實的。

我們做研究一定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要真實的知道現實的組織長什麼樣子,今天的真實的現實就是組織是個整體。作為整體它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有7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大家去解決。解決這7個方面問題的關鍵在於,從顧客端開始,從顧客端去理解你怎樣尊崇這個信仰。

如果回看德魯克的著作,他會告訴你企業只有一個定義,這個定義就是創造顧客

如果從組織的概念上講,你的起點也只有一個,這個起點不是因為你有能力,不是因為你有產品,而是因為你有顧客。

所以從起點的角度,要求你企業經營的信仰一定是為顧客創造價值。

我們怎麼去解決組織邊界問題,就要解決你跟顧客到底能不能在一起的問題。

怎麼解決成本問題,怎麼解決組織內部的問題,怎麼解決管理效率的問題,怎麼解決人跟組織的關係問題,最後怎麼解決組織跟外部效力協同的問題,你要從這個角度把整個組織架構做一個重構。

這個重構應該是一個整體的概念,這是第一個維度的價值重構。

2. 激活人的價值

第二個價值的維度,實際上要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去激活人的價值?這個在今天變得非常重要。

其實今天工作場景和人力資源的概念都是變化的,到底變什麼?其實就是在其中人之間的變化。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這是我做的一個課題,收集所有人在工作場景中的數據。

把所有這些數據記錄下來,你會發現,非常多的人希望有靈活的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我們都希望有幸福感和自我實現,而不是安全感和穩定。

當工作場景和人力資源的需求改變時,管理的價值其實是變的,在於你能不能讓他流動,能不能給他提供價值的空間。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這是一個2016年20家明星互聯網公司人才遷徙圖表,可以看到人才遷徙是非常非常頻繁的。

如果我們不接受這個現實,而總是用傳統的邏輯來看,其實就會出問題了。

所以我告訴各位,

今天的管理很重要的就是,怎麼樣讓人有意義,而不是僅僅實現績效目標。

我對很多人講,今天組織管理最大的挑戰是,不僅僅實現目標還要讓人有益。

要讓人有益,就要解決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解決效率,怎樣和真實的顧客以及企業在一起的問題。還有一件事情更有意思,怎麼解決人浮於事和虛假忙碌,這是你要做的。

在管理當中可能我們比以前多了一個挑戰,就是怎麼避免碎片化和虛假繁忙。

現在人都說太忙了,我有時候真的很緊張,大家問我說陳老師你的線上課程是不是可以碎片化,讓大家開車也能聽,走路也能聽。

我說你最好開車就認真開車,走路就認真走路,不要影響健康,我聽人家說開車在聽東西,我是嚇到的,你就安靜地開好了。

在今天我們更需要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不要再去做別的事情。

我是一個堅決反對碎片化的人,也許不合時宜,但的的確確就是在創造價值時你需要對自己的專注有要求。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如果不能認真做,你的碎片化統計起來就有可能是虛假繁忙,沒有整體價值,那麼怎麼讓大家有整體價值?


在組織管理中,需要大家能夠認知責任、認知權力、認知利益,怎麼樣去做這件事情,只有知道這件事情了才可以調整。

所以在工作場景中關鍵詞變了,以前可能是命令和權力,今天很重要的是給人成長,發揮創意,與時代同步,這是變了的。

在整個組織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為員工賦能。他們老是問我,你的組織管理好還是不好,我說我不需要跟你討論我的制度、體系,我只要看一件事情,什麼樣的人留到裡面去。

如果你的賦能場景是低的,員工就會走的,他去找更強的平臺,如果你的賦能場景是高的,更強的人會來你這裡,我們看你整個組織管理的狀態,就是看賦能的場景。

在數字化生存時代,你應該為每個成員創造平臺與機會,這是第二個維度。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3. 打造共生型組織

第三個維度也是我最近發佈出來的,就是我們應該去做一個共生型組織。這個還在持續研究當中。

為什麼提了一個共生的定義,我想這個定義想了好多年。

從2012年起,我就一直在找,找賦能組織,找互聯組織,反正想了一堆,最終我終於理解,還是用一個我覺得可以接受的詞,叫共生。

共生是什麼?就是今天任何一個人都無法獨立做到完成顧客的價值,必須去構建一個價值網絡,構建這個價值網絡時,不能以自己為中心,必須跟別人是一個共生關係,如果以自己為中心,他就構不成價值網絡。這就是新型的,講未來組織計劃路徑我提出來的觀點。

這個共生組織的特徵是什麼?或者我們怎麼打造它?

我提出來四個最重要的境界,第一個是共生信仰;第二是顧客主義;第三是穿透;第四個是“無我”領導。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分別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共生信仰是我受自然的啟發,自然界萬物萬世都在活著,而且都活得很好,這些萬物能存活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它做到這三樣東西。

第一個是自我約束。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之所以要跟大家討論這件事情是因為,很多企業不知道它其實是需要約束的。第二就是你能不能夠真正的中和利他。第三是你是不是可以致力生長。

如果回顧德魯克給大家的建議,要打造一個屬於你的經營的理論假設,那麼通過這三個問題,你就會很清楚知道,你的基本假設中,你的發現是什麼,起步是什麼。

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理解這個部分,實際上是沒有辦法擁有企業的持續空間,這就是第一個叫共生信仰。

第二個我用了一個詞叫顧客主義

今天所有的東西都在變,唯一可確定的來源,就是顧客和顧客的價值。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整個組織或系統能不能遵循顧客這個起點,就看我們所有人願不願意把自己迴歸到顧客。這是第二個能夠共生的組織需要打造的很重要的部分。

當然這裡有一個挑戰,今天的顧客越來越年輕,這是對我們所有人的挑戰。

聽過我的一個笑話的人知道,我跟90後學生聊天,90後學生竟然和我說,老師,我們已經瘋狂地老去了,然後充滿悲憫地望著我。我就很認真地回答說,沒問題,我正在逆生長,他就沒辦法了。

這是大家需要學習的一個部分,就是你能不能朝著年輕化的方向走,而不是告訴別人說,你的經驗有多少,橋走了多少,路多少。

不要講這個,而要講你朝年輕的方向走了有多少,這是第二個我們要注意的。

第三個能共生的就是技術

技術能夠打穿,能夠幫我們重構整個組織,這是我最近6年來感受最深的事情。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今天幾乎跟所有人談論任何問題時,我都會和他討論一件事情就是,你對技術的投入是如何做的,如何理解知識成為驅動力量和它所貢獻的價值。

我們沒有人能逃離技術框架去管理,這是我一定要討論的一個話題。

技術恰恰作為一種組織語言在幫助我們,也正因為它成為一種組織語言,所以形成的效率是我們沒有辦法想象的。

如果沒有技術不可能想象雙11不斷在創造我們稱之為奇蹟和神話的零售,這是你一定要知道的。

通過一個技術去穿透,是用了整個社會的大協同。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用技術去共生的現實,這是第三個概念。

第四個是共生對領導者的要求變了


陳春花: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我對組織內部領導人提了一個要求,就是要改變領導角色,你必須能夠作為佈道者,在所有不確定中,指明確定的方向。

第二,你必須是個夢想家,能夠幫助組織和人實現富裕夢想,不斷創造,同時你還必須是個夥伴,要跟大家一起工作,這是對於一個組織體系內的領導的要求,今天我再給你更高的要求。

在座有非常多企業家和做企業管理的朋友,你還得有一個要求,就是要“無我”,要“利他”。必須跟別人組合在一起,才可以做得到。

我說過我深受《道德經》影響,在《道德經》中“無為”的概念不是不作為,而是能不能讓其他所有的人有為。

當你周邊所有人都有為,而被你聯接時,你就是一個“無為”的領導者。


這才是真正的“無為”,就是你牽引陪伴、協同管理、協助賦能

。這是第三個價值重構。

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技能而在於心性。


所以在德魯克的所以文章中,在哈佛商業評論重印最多的那篇是德魯克講如何管理自己的。

我很期待,我們所有人能夠真正調整心性,調整我們自己內在的力量,就像德魯克持續引領管理的研究和價值一樣,不斷創新,真正讓管理卓有成效,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創造被呈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