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萬里之外守護生命”與祖國相距1.3萬公里 他這樣詮釋“團圓”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錚錚硬骨綻花開,漓漓鮮血染紅它……”

當地時間2月5日,當中國駐馬裡大使館內響起《絨花》的悠揚旋律時,蔣益華的心正與故鄉和親人緊緊相依。此時此刻,他與祖國相距1.3萬公里。

這是中國第26批援馬裡醫療隊出征的第25天,也是隊長蔣益華在異國他鄉度過的第3個農曆春節。馬裡首都巴馬科一如往常的平靜,但參加在馬裡華人華僑聯誼會的醫療隊隊員們卻心潮澎湃。萬里之遙,團圓是什麼?“我和我的家人每時每刻都不曾阻隔。”電話裡,三度援非的蔣益華這樣說道。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團圓”二字已經生出更溫情、更持久的深意……

△中國第26批援馬裡醫療隊合影。 醫療隊供圖

“祖國,永遠在我心中”

當地時間2月4日,“新家”巴馬科,蔣益華和隊員們在駐地食堂和著麵粉、擀起麵皮,中國年味在這一方小小餐桌上流淌開來。他用手機拍下一張照片,發給遠在故鄉的妻兒。

同一天,老家桐廬,正洋溢著濃濃的春節氣息。蔣益華的妻子池根英為13歲的兒子換上新衣服後,端坐在桌前,守候著一個來自遠方的越洋電話。

馬裡的網絡信號並不好,畫面、聲音只能斷斷續續傳送,一家三口終於在這個農曆春節“團圓”了。

通著視頻電話,蔣益華的思緒被拉回16年前。2002年7月,他作為中國第17批援馬裡醫療隊錫加索點的隨隊翻譯出徵。援非路上,蔣益華最牽掛的是熱戀中的女友。

2003年農曆春節,身為護士的池根英主動留在科室值班。除夕夜,她特地買了一張越洋電話卡,“儘管攢了一肚子要說的話,可電話接通後,我們卻激動得什麼也說不出口。”

那是通訊尚不發達的年代,更多時候,兩人靠著漂洋過海的書信聯繫。在一封封手寫的信件中,蔣益華描述著簡單卻不單調的非洲生活。漸漸地,池根英有了一個新夢想:“我向往那裡,我也想到非洲去。”

在馬裡駐地的食堂裡,牆上一面五星紅旗的上方,6個大字鮮紅醒目:祖國在我心中。過往歲月裡,這句話讓蔣益華和一代代醫療隊隊員們堅信:祖國與親人就在身邊。

“他鄉,我們堅守擔當”

蔣益華回國僅僅一年後,中國第11批援中非醫療隊召集隊員,已是夫妻的蔣益華與池根英沒有猶豫,共同踏上援非征程。

在浙江省對口支援的醫療援助國中,中非的條件最為艱苦,兩年時光,夫婦倆始終在崗位上展現著堅守與擔當。

醫療隊每天的工作與生活都在中非的班吉友誼醫院,身為隨隊翻譯的蔣益華主動做起“生活管家”,打點著隊裡的瑣事。當地衛生條件較差,經常有隊員感染瘧疾臥床不起,臨床醫生們忙著抽血、打針,蔣益華就和其他隊友為生病的隊員做家鄉特色小吃,讓他們在異鄉感受到家人般的關懷。妻子池根英的工作同樣不輕鬆,一次,一位非洲病人生命垂危,她與其他幾名醫療隊護士放棄休息時間,輪流在床邊守護,直到病人病情一天天好轉。

蔣益華依然記得,2005年的農曆春節,15名隊員聚集在駐地食堂裡,他們圍坐在小小的電視機前,看著央視的春晚直播,談論著援非一年的得與失,歡笑聲中,有隊員跟著熟悉的節拍輕輕哼起《難忘今宵》,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家人,我與你們同在”

2018年底,當第3次援非任務擺在面前時,蔣益華依然沒有猶豫。

但這一次,池根英猶豫了:家裡有年逾七旬的父母,還有正在小升初的孩子。不過,她更理解丈夫對非洲的深情厚誼。

第3次援非,蔣益華以醫療隊隊長的身份出征。抵達馬裡駐地後,他帶著24名隊員舉行了升國旗儀式。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每個人都感受到了來自祖國和人民的重託。

這是一個奮鬥者的時代,夢想屬於每一個人。“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我的家人平安健康,希望醫療隊的綿薄之力能給非洲醫療環境帶來改善。”蔣益華說,半個世紀以來,援外醫療是一種精神、一種象徵,激勵著更多人不畏艱苦、無私奉獻。

因為有愛,因為牽掛,萬里之遙,他們與祖國“團圓”了。

(記者 陳寧)

大家都愛看

暢遊浙江一整年!十大最美農場聯票、華為mate20、大疆無人機……新春錦鯉快到碗裡來

滿足了!男朋友都登上春晚了,“葛優躺”26年後重現江湖 劉謙的壺裡“賣的什麼藥”?

滿足了!男朋友都登上春晚了,“葛優躺”26年後重現江湖 劉謙的壺裡“賣的什麼藥”?

點亮“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