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部《反腐倡廉蓝皮书》在京发布

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王京清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首任理事长李秋芳作主旨演讲,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邓中华出席会议。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特约研究员李雪勤发表题为“应把‘清廉中国’作为反腐败国家战略”的主旨演讲,《反腐倡廉蓝皮书》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会学研究所廉政研究室主任蒋来用作主旨报告“中国廉政建设新进展与2018年《反腐倡廉蓝皮书》特点”。

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持续对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状况进行全面跟踪研究,每年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示了课题组问卷调查、国情调研等研究成果,由总报告、评估报告、专题报告、地区报告、企业报告、创新集萃和附录组成。

总报告对十九大以来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及其成效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了社会的认同和期待。评估报告专门研究设计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网站公开的信息,对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了当前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

专题报告分析了国家审计的改革创新的历程,阐释了国家审计改革的成效,提出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国家审计未来创新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地区报告选择贵州省作为样本,分析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实践经验、基本特点,提出了评判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九个标准和进一步推进政治生态建设的建议;对零陵区村务监督制度改革进行了解剖,提出了优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方案;对北京市平谷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进行调研,总结从制度层面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同时分析了暴露的一些问题,提出健全合力机制、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克服“体制韧性”的思考。

企业报告以广东长大海外公司工程项目承包风险管控为蓝本,分析了国企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承包廉洁风险防控研究;基于京东集团反腐败实践分析,研究了中国互联网企业腐败治理机制和特点。创新集萃通过专家推荐和评比,从全国各地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遴选了国际追逃追赃、派驻机构改革、不作为治理、调动干事创业热情、有效监督、不良风气和微腐败治理等领域15个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实招”,并进行了简要分析。附录是通过专家评选方式确定的2018年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十件大事。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2018年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有效推进,政治生态逐步得到净化,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反腐败斗争形势发生巨大转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惩治力度不减,强震慑不变;改革不断深化助源头防腐;多种监督持续发力,及时纠错;“三资”监管更加规范合理;干部监督约束更有力有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部《反腐倡廉蓝皮书》在京发布

第八部《反腐倡廉蓝皮书》封面

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腐败和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时有发生,公众对引发腐败的深层次原因甚为担忧,对一些顽风痼疾和身边的腐败尤为关注,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期盼甚多。主要表现为:扭曲的财富观念令人担忧;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比较高;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四风”顽疾仍难根除;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仍然较多。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八条建议:一、将“清廉中国”列为国家战略;二、积极培育健康的财富观念;三、减弱或消除“腐败亚文化”的影响;四、将腐败违法犯罪行为纳入诚信体系;五、建立并加强廉政学学科建设;六、建立监察官职业体;七、有针对性地继续治理“四风”; 八、继续专项治理群众身边的腐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