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點擊藍字,關注“童學文化”

你去看他們在學校裡的畢業作品,就會發現他們的演技其實挺好的。那怎麼畢業後或者外出商演就不行了呢?

這要從觀眾感受演技的方式說起。觀眾為什麼會感受到一個演員的演技?因為他完全變成另一個人並且真實可信,而且難度很大,一般人做不到,所以覺得他牛B,演技好。

也就是說,要感受到演技,有兩個條件,一是完全變成另一個人而且真實可信,二是一般人做不到。

統計一下那些演技強的演員的優秀作品,無一不是如此,人物真實可信且表演難度大

而這兩點,與故事類型、人物類型,劇本的質量息息相關

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人物要怎麼才能顯得真實可信?

一個大前提是你越沒見過的,越容易讓你覺得真實。

舉例來說,你是一個程序員,那麼有一個人跟你聊天,自稱程序員。你很容易就能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程序員。冒牌貨就容易露餡,甚至就算他真的是程序員,你可能也會因為他的一點不對勁就覺得他不真實。

對演員來說,角色身份越是普通人,越不好演,雖然演起來比較輕鬆,一點不累,但是很不容易讓觀眾覺得真實,因為觀眾在現實裡天天跟普通人打交道,有點不對就能感覺到。

而匪徒、流氓、壞人這類角色,演起來雖然累,但相對就比較容易讓觀眾覺得真實,特工、警察、軍人等特殊職業,也容易覺得真實。毛病比較大的人,比如兇狠、霸道、奸詐,容易覺得真實,毛病小的,接近普通人的,容易覺得不真實。

因此,開開心心的言情片,道德高尚的好人,人物不容易可信。相反憂憂鬱鬱,充滿負能量的社會倫理片,涉案片,毛病多多的人,人物容易可信。

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人物可信的另一個大前提是演員自身氣質要與人物設置一致。一個人物不是隨便可以換不同演員來演的。再好的演員,只要他的臉會放大到整個屏幕/銀幕,就決定了他不是什麼角色都可以演。

故事類型、人物類型的不同,還會引起表演難度的不同。

什麼樣的表演是觀眾覺得有難度的?

那就是人物具有現實中少見的特質,例如瘋子、精神病、盲人、悍匪、奸雄等……或者表現出少見的情緒,例如極度憤怒、痛苦、歇斯底里、巨大的矛盾、失去理智等……觀眾會覺得這很難演,而如果沒有特質,沒有少見的情緒,比如面癱,就會覺得容易演。

為什麼《蝙蝠俠》裡的小丑,《越獄》裡的 T-Bag 被很多人佩服,認為演技最強?甚至超過了主演克里斯蒂安·貝爾?

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去統計一下那些演技強的演員的優秀作品,會發現一個規律:充滿了負能量,大部份涉案或涉及危機,沒有一部是開開心心的言情片。

就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吧,從2001年到現在,獲獎的人物是這樣的:

2015《荒野獵人》 —— 一個鬍子拉碴,渾身髒兮兮,遭遇巨大不幸,瘸了大半場,堅持復仇的獵人/匪幫。2014《萬物理論》—— 一個遭遇重大疾病,全身癱瘓後與髮妻離婚的科學家。2013《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一個亂搞性生活的艾滋病人。2012《林肯》—— 一個遇刺身亡的總統。2011《藝術家》—— 一個落魄的,生活潦倒的過氣電影明星。
2010《國王的演講》—— 一個患有嚴重口吃的國王。2009《瘋狂的心》—— 一個窮困潦倒的過氣歌手。2008《米爾克》—— 一個向社會歧視挑戰的同性戀政治家。2007《血色將至》—— 一個悲劇性的資本家。2006《末代獨裁》—— 殺了30萬人的烏干達獨裁者、暴君。2005《卡波特》—— 一個利益薰心的同性戀作家。2004《靈魂歌王》—— 一個雙目失明的黑人歌手,音樂家。2003《神秘河》—— 一個混過黑道,因搶劫被捕,蹲過監獄的雜貨店老闆。2002《鋼琴家》—— 一個歷經磨難的苦逼鋼琴家。
2001《訓練日》—— 一個遊走在法律邊緣,消極頹廢,亦正亦邪的緝毒警探。

中國也一樣,獲得國際、港臺演員大獎的人物,都是不開心,不完美的。

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的葛優(活著)演的是一箇舊社會的歷經磨難的悲劇性人物,而他獲得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讓子彈飛)演的是舊社會一個奸詐狡猾的縣長。

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演員獎的鞏俐(秋菊打官司)演的是一個遭遇強權,憤而越級上訪的悲劇性的農村大媽。

獲得金馬獎的黃渤(鬥牛)演的是一個在戰爭中遭遇巨大危機的農民。

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獲得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金紫荊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秦海璐(榴蓮飄飄)演的是一個妓女。

獲得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等各種獎項的章子怡(一代宗師)演的是一個為復仇而付出巨大代價的武術家。

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順便說一下葛優,他的經歷很能說明問題。

當年他報考了一堆專業院校沒考上,老師都覺得他演技不好,甚至不會演戲,後來他報考文工團,改變了表演方式,演了一個特殊職業,就是他自己熟悉的養豬,這下老師就覺得他演得好了,直接進了文工團。

但是進去後,跑了十年龍套,也參與了電影的演出,但沒有任何突出表現,沒有人覺得他演技好,直到他遇到了合適的角色《頑主》和《黃河謠》,一下子火了。

《黃河謠》他演的是個土匪,拿到了他的第一個獎。平庸的角色容易使觀眾覺得演技一般。

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中國的影視主流恰恰以言情為主,人物多為沒有遭遇不幸的普通人(有些古裝片表面上是講皇宮裡的事,實際上還是普通人之間那些唧唧我我的事,本質上是披著特殊職業外衣的普通人,跟美國電影那些真正的特殊職業和身份不一樣)。

在這種影視作品裡,演員的演技被大大壓制甚至扭曲了。

由於言情類本來就沒有什麼吸引人的事情,為了吸引觀眾,必然會誇張,小動機引起大反應,甚至有的劇一點破事要鬧半天,這就導致劇本里的人物不真實,不說人話,反應不正常,導致觀眾無法去理解這個人。

比如一個大男人動不動說好愛好愛你……都滿了……

爾康:因為我已經滿了,紫薇:你滿了,那我就漫出來了

動不動就要死要活,觀眾怎麼理解?理解不了。換任何演員來演都得跪,想象一下小李子滿臉幸福地對女主角說我已經滿了……

言情片裡也很少需要人物表現出少見的情緒,那種無病呻吟沒事就大喊一通的不算數啊,離開了真實性一切都無從談起。情緒得是由故事情節帶出來,一個人為什麼激烈為什麼痛苦?是因為他遭遇的事情使他這樣,而不是他喜歡喊。

所以我認為,最大的鍋還在於創作,而不是演員自身

另外,中國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方言差異過大,無法在影視中普遍使用,必須改用日常生活中少見的普通話(原本有一個折中方案就是使用帶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話,但是專業演員在受過訓練後只能說標準普通話或方言,無法像普通人那樣說一口帶有地方口音的蹩腳普通話,所以這個方案也沒法用,如果演員是專業的話),顯得劇中人物說話與真實世界有較大差異,導致真實性不足。

為什麼有些北電中戲的專業演員,並沒有所謂的演技呢?

設想一下黃渤在《瘋狂的石頭》裡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恐怕他就不會因為這個角色而成名了。(注意邏輯,這段的意思是方言或帶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話比標準普通話更真實,而不是說只要演員說標準普通話就不真實,說標準普通話可以讓觀眾覺得真實,但在某種情況下如果能改用方言或帶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話會顯得更加真實。)

還有,有些影視劇拍攝比較馬虎,對錶演不精益求精,不力求真實,也會造成表演質量不佳。

當然,我不是為演員開脫。

我只是覺得他們被社會誤讀得比較嚴重。

總結,你沒覺得他們有演技,是因為:

一,他演的這個人物本身就有問題,有些時候比較假,可信度不足。

二,表演難度太低,尤其是毛病較少的主要人物。

三,演員的自身演技有缺陷,比如習慣用力過猛,或者程式化表演。

四,拍攝比較馬虎。

五,選角錯誤,為了商業利益,讓明星去演不適合他的角色。

童學文化歡迎各位看官的評論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