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寶——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壹分古幣

錢幣正面簡介:

此枚藏品是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發行的銅幣。銅幣正面是國民黨黨徽,背面是古布幣圖和麵額“壹分”字樣。硬幣材質是銅的。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5月,中美兩國為各自利益簽下《中美貨幣協議》。中方售銀換取外匯及美方貸款,充作法幣準備金之用;美國向華購銀穩定白銀市場價格,要求中國仍使用銀圓並由美方造幣廠製作、放寬用銀限制以支撐白銀的需求,美方主要目的是以此“護盤”手法獲得其國內白銀派議員在政治上的支持。 由於國人用銀已久,故實施法幣政策之初,為免人心浮動,中央銀行尚無意完全禁用銀圓,計畫以縮小尺寸、減輕重量及降低成色來防止私毀偷運出口。此舉一方面出於配合美方應付國內政客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預作準備金以防推動紙幣取代銀幣期間遭受阻力時的不時之需。然此計畫受中美貨幣談判的影響而擱置,隨著法幣政策的成功、金融情況的好轉及抗戰爆發,我方乃順勢全面停用銀圓,將白銀出售換取資金以充實國庫,應付戰時經濟。筆者認為當時時局動盪,銀價劇烈波動,中國深受其害,法幣政策使銀價與匯價脫鉤,若銀圓恢復流通反而妨礙法幣的推行。此為未雨綢繆及求得穩定之計,中美兩國各取所需,非若乾學者謂此舉全為虛晃一槍的說法。

稀世珍寶——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壹分古幣

歷史背景:中國國民黨黨徽為革命黨人陸皓東於1893年所設計(原創稿),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青天象徵中華民族 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無私的純正心地與思想。 十二個時辰,比喻“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即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四維八德”。

稀世珍寶——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壹分古幣

銅幣背面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

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前人也有的認為布即錢鎛之鎛的同音字。布幣分 空首布和 平首布。南宋時 洪遵 《泉志》 已著錄有平首布,而確定空首布為錢幣的始於清人。從嘉慶、道光時開始,有的古錢學家已指出布幣上的地名屬於周的列國時期,從而否定了有些人以為是三皇五帝時期遺物的錯誤說法。

布幣,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週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 空首布、 平首布兩大類。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稀世珍寶——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壹分古幣

稀世珍寶——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壹分古幣

其藏品品相及其完整,包漿老道,實屬真品且精品。存世量極其稀少,值得廣大熱愛錢幣收藏者珍藏,增值空間極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