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利用微透鏡效應尋找到一顆聯星系統中的褐矮星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利用微透鏡效應尋找到一顆聯星系統中的褐矮星

褐矮星又稱棕矮星,是一種與主序恆星不同的次(品)恆星,他們的質量介於行星與恆星之間,因質量太低,在其核心不能維持大規模的氫融合反應。它們的質量範圍在最重的氣態巨行星和最輕的恆星之間,質量上限大約是75至80個木星質量。天文學家認為它們以不同於行星或恆星的方式形成和演化。

通過微引力透鏡檢測它們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因為不能依賴它們發出的光,那太暗淡了,只能藉助於它們的質量構建觀測方法。

當來自遠方恆星的光通過作為透鏡的褐矮星時,會被放大成扭曲的圖像,就像通過倒有酒水的玻璃杯看到的物體一樣,這種現象有助於我們檢測並描述作為透鏡的不發光天體。

到目前為止,已經通過這種微透鏡法檢測到了32個褐矮星。其中五個是孤立的,但大多數是處在一個二元系統中,與微弱的紅矮星相伴。為了獲得這些褐矮星的一個關鍵參數——質量,我們需要測量出它們的距離。

但我們很難通過微透鏡方法測量透鏡本身的質量。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檢測到放大和失真的遠方恆星圖像隨時間發生的變化,但是該技術無法測量出距離。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利用微透鏡效應尋找到一顆聯星系統中的褐矮星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是一臺與地球同步運行在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太空望遠鏡,它的軌道非常獨特,它躲在地球的後面,與地球保持同樣的角速度繞太陽旋轉,並以每年0.1天文單位的速度逐漸遠離地球,這個軌道可使望遠鏡免受太陽的直接照射,因為作為一臺紅外波段望遠鏡,它必須工作在低溫環境裡。斯皮策現在距離地球約有1.66個天文單位。

天文學家想到利用斯皮策的特點來通過視差測量,從兩個分離的位置獲得兩次觀測恆星位置之間的明顯角度差異,簡單說就是三角法,來獲得黑暗天體的距離。只有斯皮策具有這種獨一無二的能力。

它已被成功地用於測量數百個微透鏡事件的視差距離,從而有助於確定微透鏡本體的質量。

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Jennifer Yee和In-Gu Shin是一個微透鏡天文學家團隊的成員,他們利用斯皮策和地面望遠鏡研究了MOA-2016-BLG-231,它位於銀河系星系盤中距離我們9400光年遠的地方,扭曲的光變曲線顯示出它可能分別是大約21個和9個木星質量的一對褐矮星,較小的那個正好處於褐矮星質量下限,因此它還算棕矮星而不是一個巨行星。

這是新發現的五個褐矮星聯星系統之一,其中兩個成員都是褐矮星,這些新的觀測數據使天文學家能夠更深入瞭解它們的形成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