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淚大甩賣!賣地、賣房企,到底怎麼了

沒想到連坐擁一幫土豪股東的中民投,也開始變賣家產度日了,而且還是賠本大甩賣。

繼一週前,將家裡最肥的肉(即位於上海外灘的董家渡地塊,14年拿地總金額248.5億,19年以121億轉讓其擁有的50%股權)賠本割給綠地後,近兩年的房企黑馬—陽光城的股權也被擺上了貨架。據媒體報道,2015年中民投購買的陽光城的股份如今正在尋求買家。據悉已現有多家保險及大型機構願意通過大宗交易或協議轉讓等方式受讓其持所持陽光城股份。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中民投的這次資產出售也是揮淚大甩賣。

4年前中民投旗下公司上海嘉聞耗資45億獲得陽光城定向增發的28920.3萬股股票,併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4年後,這部分股票雖然變成了73051.9萬股,但因陽光城的股價當初的15.56元跌到了如今的6元(截止2月20日收盤價),總市值僅剩43億元,三年多賠了2個億左右。

據悉,其他被擺上貨架的還有中民投控股的另外兩家上市公司上置集團、億達中國的股權。

“揮淚大甩賣”這種操作若是小商販的營銷伎倆尚可理解,但對於一幫生意場上算盤打得叮噹響的頂級商業大佬們來說,顯然是不尋常的,不過這種不尋常也不難理解。

就像之前斷臂求生的海航一樣,中民投從當初的買買買到如今的賣賣賣,其實也是被現實給逼的,並不是心甘情願地做賠本買賣。

在不久前,中民投已經歷了債券價格暴跌、私募債涉嫌違約、相關股權被凍結等危機。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民企

中民投在民間的名聲雖不如海航、復星等響亮,但其背靠的大樹之茂,顯然是其他民企望塵莫及的。

“中民投”全稱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於2014年5月9日在上海註冊成立,註冊資本500億元人民幣。其是由全國工商聯發起,經國務院同意成立,由59家知名民營企業發起設立的大型投資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帶“中國”字頭的民營投資公司,號稱“中國版的摩根士丹利”、“民間版的中投公司”。

截至2018年10月10日,中民投共有63位股東,實收資本409.46億元,總資產已近310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中民投的股東由內地聲名顯赫的商業集團組成,包括盧志強的泛海集團、孫蔭環的億達集團、張近東的蘇寧集團以及周海江的紅豆集團等,這些股東們掌控的資產規模已超萬億元。


所以,我們也可以把中民投看成內地頂級企業家建的一個圈子。


揮淚大甩賣!賣地、賣房企,到底怎麼了


除了土豪朋友圈,中民投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與銀行的關係特別親。

中民投的第一任董事會主席(去年10月卸任)是民生銀行的靈魂人物、創辦者之一、前董事長董文標,而中民投也承載著董文標“再造一個民生”的期望。去年走馬上任的新任董事會主席李懷珍則是董文標的河南老鄉、大學同學和搭檔(曾任民生銀行監事會副主席一職),其也是董文標時代的中民投總裁。而現任總裁呂本獻,也是董文標的河南老鄉兼老部下。

所以,市場上一直有傳言說,中民投是MS銀行的馬甲。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圈子和資源,其他老闆們也是卯足勁兒地往裡擠。

一家民企的老闆在其所處行業下行壓力頗大時,仍出資10億入股中民投。其理由也頗為實在,“我們投資中民投,並不是期望能夠有多大回報,花這10億是為了進入這個圈子,我們沒啥背景,進入圈子就有了自己人,以後做事方便點”。而此次被出售股票的陽光城老闆——福建商人林騰蛟也擁有2%的中民投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中民投14年成立之時正好趕上那一輪了債務大擴張和持續三年的債券牛市,憑藉著耀眼的背景和資源,中民投一登場便開始了左手藉藉借、右手買買買的高光表演。

15-17年中民投分別在債市融資40億、235億和95億,單筆發行金額都在20億元以上。特別是16年,那是何其瘋狂的一年。

當然中民投也沒有浪費信貸寬鬆以及其豐富的銀行資源,從14年至18年三季度,公司銀行借款從30億大幅擴張至1560億,4年時間增長了近50倍。

藉著東風,中民投也走上了一條快車道。2014年,中民投的總資產為564.44億元,而到2018年上半年,中民投的總資產已激增至3096.51億元,增幅超4倍。

不過,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海航躲不過的,中民投同樣沒躲過。

據《財新》報道,應於今年1月29日到期中民投發行的16民生投資PPN001,截至1月30日並未兌付,已經構成技術性違約。

情人節這天,中民投總裁呂本獻也親口承認,當前中民投遇到流動性困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民投今年變賣資產的行徑在去年便已埋下伏筆。

2018年,中民投發行的9只債券募集的資金用途均為償還借款。換而言之,中民投在去年一直處於“借新還舊”的狀態。而中民投2018年三季報顯示,去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大幅減少,導致籌資活動現金淨流出145.14億元,而去年同期籌資活動是淨流入124.88億元。


所以,“中民投沒錢”、“缺錢”成為中民投許多離職員工的共同評價。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中民投咋說缺錢就缺錢了呢?

投資屢屢遇挫、業務造血能力不足

中民投的今日困境除受國家“金融去槓桿”政策的大環境影響外,也與其自身的戰略失誤收購資產屢屢遇挫及公司治理結構不當等問題密不可分。

中民投將自己的業務模式定位於“產融結合”,現任董事局主席李懷珍曾如此解釋道,“在產業方面,中民投將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和資金實力優勢,優選重點目標行業實施戰略整合,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的商業模式。而在金融方面,我們將打造一個以保險、證券、租賃、資產管理等為主的、高度市場化的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通過持股與控股,實施金控集團的戰略管控模式”。

說得通俗點,即左手藉助資源和牌照優勢在資本市場大肆融資,右手對實體產業買買買。然後通過資源重組和運營將資產盤活重新定價或者等資產升值後將其變現,再用產生的現金流還債和維持運營。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中民投更像美國明星資產管理公司黑石,也正是基於這一邏輯,中民投在成立伊始參與了大量光伏、航空、股權等領域的投資。

而這一模式的核心能力不是融資而是對收購資產的整合和運營能力,一旦收購資產的造血能力不足,一旦資本市場有個風吹草動,企業的債務風險將立馬暴露出來。


揮淚大甩賣!賣地、賣房企,到底怎麼了

遺憾的是,中民投恰栽倒了這個上面。

去年7月的一份信用評級報告中,評級機構新世紀資信指出,“中民投利用資本及債務槓桿不斷推進戰略投資及產業整合,負債水平快速攀升,目前已積累了較大規模的剛性債務”。據上海清算所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中民投總資產近3100億元,總負債達2300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70%,而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僅為229.3億元。

受此影響,中民投盈利能力指標呈下降趨勢,去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更是同比大幅下降逾80%。中民投在去年12月的債券募集說明書中直言,最近三年,盈利能力指標呈下降趨勢。

這種局面與中民投對收購資產接連遇挫有莫大關係。

如中民投最先落子並重金押注的光伏產業,在去年遭遇“史上最嚴”的光伏新政。已投身光伏行業的中民投亦受到波及,旗下公司上市之旅曾戛然而止。中民新光是中民投旗下孫公司,從事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原本計劃借殼聖陽股份(002580.SZ)上市,但因近幾年來業績下滑明顯,上市夢中途“夭折”。

而收購的其他資產平臺也遇到了消化不良的問題。

如上海老牌房企上置集團,在中民投入主之前,上置集團已經連續虧損兩年,處於“最艱難的時期”,而在中民投抄底入股後,上置集團獲得了百億元的銀行授信,於半年內扭虧轉盈。中民投還為上置集團定製了企業戰略,包括收購一線城市土地,進軍海外市場,發展產業地產和金融地產等。然曾想,上置的高光僅是曇花一現。近三年來,上置又回到了江河日下的老路上,盈利仍然徘徊在個位數。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上置集團的營收分別為33.64億元、16.20億元、8.11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分別為2.32億元、6.91億元,0.82億元。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同比已經下降84.60%。和上置同病相憐的還有以產業園運營起家的億達中國。在入主億達中國之後,中民投派立馬派自己人出任億達中國公司董事會主席,將創始人攆出局,並將億達中國的總部搬遷到上海,重新制定擴張戰略。然奪權和遷都卻加劇了億達中國的高管離職和人才流失,其業績也並未實現跨越式發展。2017年,億達中國合約銷售金額為 72.6 億元,同比下降約 12.5%。2018年年中,張志超卸任。2018年,億達中國合約銷售額略有起色,同比增長17.5%至85.37億元。

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中民投的大佬們不知做何感想?事出反常必有妖,其實中民投在業務上的失意,深層次的問題還在公司的治理結構上。

中國證券報表示,中民投股權高度分散,投資領域廣闊,導致中民投的投資策略奇特:既沒有大基金投的那種明星項目,也沒有實業企業投出來的那種龍頭產業。“投資圈覺得中民投像投實業的;而實業圈覺得中民投是搞資本運作的。”

說白了,就是全面撒網卻沒做到重點撈魚,或者說違背了“集中一個拳頭打人”原則,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在股權高度分散、沒有控制人,大家都想揩油。

對此,財新記者總結的是一針見血。

“前幾年攤子鋪的大,投資不計成本,內部不少人幹著假公濟私的事情,前期是戰略失誤,後期是治理問題。”


中民投前任主席董文標曾經表示“人在這一生中,會有許多石頭砸你,砸的越多越好”。

如果中民投也是個人的話,近來顯然是捱了不少石頭的砸,債券價格暴跌、私募債涉嫌違約、相關股權被凍結……。希望這些石頭能讓中民投痛定思痛,重新找到正確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