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二戰時日本在航空母艦建設上的“創新”

自20世紀10年代開始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與英國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航空母艦的三個國家。二戰結束前,日本擁有29艘航母,號稱世界最強海軍,中途島海戰被擊沉4艘,其餘25艘或沉入大海或遭重創,日本聯合艦隊最為鼎盛的1942年曾經有10艘航母在海軍服役。1913年日本海軍就著手將一艘商船“若宮丸“號改裝成一艘水上飛機母艦。1920年海軍開工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是”鳳翔“號,1922年10月下水,”鳳翔“號雖然開工比英美晚,但下水卻早幾個月,因此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的桂冠就帶到了它的頭上。”鳳翔“號航母算是試驗艦,當時是各國航空母艦的樣板。日本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其在發展航空母艦過程中從美國和英國獲得了許多成熟經驗,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創新,在“赤城“號和”龍驤“號上這些創新尤為典型。日本的“信濃號”航母在二戰前創造了航空母艦噸位之最,直到美國小鷹號航母服役前,信濃號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航母。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執著於建船立炮。日本的航空母艦大致分為三類: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正規航空母艦艦名中有”龍“或”鶴“字,如:“飛龍”號、“蒼龍”號、“翔鶴”號、“瑞鶴”號。“蒼龍”號是第一艘標準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由其他改裝而成。通過對“赤城”號航母的幾次改裝,獲得很多經驗用於對“蒼龍”號航母的建設。改造航空母艦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艦名中均有“鳳“字,如:“祥鳳”號、“瑞鳳”號、“龍鳳”號,“赤城”號和“加賀”號沿用原艦名。改裝航空母艦艦名中有”鷹“字,如:“衝鷹”號、“大鷹”號、“雲鷹”號。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日本在部分軍艦的設計中預先就考慮到了未來可能要改裝成航母的需求,以利於日後的改裝工作,另外日本軍方還以投資方式參與商船的設計建造,以便戰時徵召這些商船並改裝服役以增強航母力量。

”鳳翔“號全長168米,標準排水量7470噸,最大航速25節,該艦在甲板前部有5度左右的下傾斜坡,2部升降機沿飛行甲板中線佈置,它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結構,一個小型島式艦橋設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3個煙囪向外側傾倒,由於該艦的飛行甲板比較窄,所以1924年拆除了艦橋,又變成了平原型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將之前的創新給否決了。

歷數二戰時日本在航空母艦建設上的“創新”

”鳳翔“號

歷數二戰時日本在航空母艦建設上的“創新”

改裝後的“鳳翔”號

赤城號最初的三層甲板設計相當特殊,最上層為飛機降落甲板,第二層炮塔甲板上有艦橋及兩門雙聯裝203毫米口徑主炮,第三層甲板為飛機起飛甲板,長56.7米,可搭載60架戰機,其中16架戰鬥機,16架偵察機以及2架攻擊機,航速31節,排水量3萬多噸。1938年進行了大改裝,拆除了起飛甲板和炮塔甲板,飛行甲板向前延伸,艦載機數量增加至91架,飛行甲板左舷增加了一個艦島,排水量變為4萬多噸,航速為31.2節。

歷數二戰時日本在航空母艦建設上的“創新”

有三層甲板的“赤城”號

歷數二戰時日本在航空母艦建設上的“創新”

改裝後“赤城”號俯視圖


歷數二戰時日本在航空母艦建設上的“創新”

改裝後“赤城”號側面圖

蒼龍號於1934年11月開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標準排水量為一萬五千多噸,航速34.5節,可搭載71架飛機,設有3臺飛機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在甲板的右舷,全通式飛行甲板,雙層機庫,橫臥式煙囪,但防護裝甲較弱。

歷數二戰時日本在航空母艦建設上的“創新”

“蒼龍號”航母

歷數二戰時日本在航空母艦建設上的“創新”

“龍驤”號航母

龍驤號是輕型航空母艦,看起來是一個小艦體頂著一堆大大的上層建築,造型奇特。這艘航母是由青葉級重巡洋艦改造而來。由於改了最初的設計,在動力不變、噸位增加、一層機庫增至兩層機庫,並且增加了油庫的情況下,為了穩定中心而使整體呈倒三角形狀。這種設計上的改變使得航速由30節降為29節,同時存在其他問題。

美國在二戰期間的航母只有三萬多噸,只是戰後60年代才有六萬多噸的航母。而日本在二戰期間就建成了七萬多噸排水量的航母,這就是日本在二戰中最後一艘航母“信濃號”。

歷數二戰時日本在航空母艦建設上的“創新”

信濃號在世界上只留下一張照片,拍攝於1944年11月11日東京灣公試。信濃號是在尚未建成的大和級戰列艦3號艦基礎上改建的,所以上半身是航母,下半身是戰列艦。信濃號標準艦載機47架,最大可載機120架,為了防止美軍的高空和俯衝轟炸,信濃號的甲板與當時日本其他航母的甲板不同,鋪設了75毫米厚的鋼板,上面再加上220毫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光防護裝甲就消耗鋼材1.7萬噸。信濃號的建造是日軍的頭號機密,挖了一個長336米、寬48.5米、深達13.4米的六號船塢,單是建造這個船塢所花的費用就相當於10億美元。信濃號有兩萬五千多噸的裝甲,這麼厚的裝甲扛得住幾百公斤重的炸彈和魚雷的攻擊,並且有上千個水密隔艙。

1944年11月28日,僅僅服役9天的信濃號航母來不及裝上飛機和武器就匆匆離開了橫須賀港,在三艘驅逐艦的陪伴下前往內港,隨行的“雪風”號驅逐艦是出名的掃把星,可惜在航行了17個小時後偶遇了美軍的“射水魚號”潛艇,結果成為史上服役時間最短的航母。

1942年時日本聯合艦隊有10艘航母在海軍服役,分別是“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飛鷹”號、“瑞鶴”號、“隼鷹”號、“鳳翔”號、“瑞鳳”號和”龍驤“號。到了1944年末,“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和“飛龍”號在中途島被擊沉,“翔鶴”號和“飛鷹”號在馬里亞納被擊沉,“隼鷹”號在馬里亞納被重創,“瑞鶴”號和“瑞鳳”號在萊特灣被擊沉,”龍驤“號在瓜島被擊沉,只有“鳳翔”號因為改裝失敗而失去遠洋能力,一直保留到戰後,充當預備役訓練艦。在經歷了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聖克魯斯海戰、馬里亞納海戰以及萊特灣海戰後,日本除了陸上飛機外,海軍幾乎不存在了。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僅剩下3艘航空母艦,但憑藉著雄厚的工業實力,1943年底就遠遠超過了日本,美軍航空母艦的數目猛增到50艘。日本海軍曾經的輝煌一去不復返了。

那個年代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使得熱衷於航母建設的日本想出了各種辦法設計、改造、改裝和建設了各種各樣的航母,或造型奇特,或噸位很大,不得不說確實是有“創新”精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