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此前發在其他公號的一篇影評,自己再發一遍。

最近熬夜二刷了一部央視紀錄片。

刷完下來觀感就倆字:熱血澎湃熱淚盈眶。

第一時間小跑著來安利給你們。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這部片子曾在第13屆中國(廣州)紀錄片節上獲得過“金紅棉”最佳系列紀錄片獎。它的攝影指導是曾兩次獲得艾美獎、參加過《美麗中國》拍攝的英國著名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片中所有的風光紀實部分,全部出自這位老牌攝影師之手。

來,隨意感受下BBC熟悉的畫風。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每一幀都是壁紙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豆瓣評分9.6。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9.6分是什麼概念?

這麼說吧,當年引發熱議全民狂追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在豆瓣也就是9.3分的成績啊朋友們。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所以這麼一部評分製作都向BBC看齊的神作,它到底好在哪裡?

這部片子除了風光迷人,主要它還好看。

這是一部橫跨兩千多年的歷史紀錄片,它放棄了傳統意義上圖片解說穿插專家學者訪談的模式。

而是以每集一個明確的主題及對應時期有代表性的故事,通過場景還原的方式來講述整個河西走廊的歷史。

公元前129年,日漸強盛的漢帝國在基本解除了匈奴對漢朝都城的威脅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被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信息激發出了向西拓展的決心。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而當時被匈奴人佔據的河西走廊,是連接歐亞大陸的唯一通道。

要向外擴展,河西走廊勢在必得。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亂世出英雄。

恰逢此時,17歲的霍去病隨舅舅衛青以驃姚校尉的軍階隨隊出征匈奴,一戰成名。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深得武帝賞識的少年將軍霍去病在接下來三年,率領軍隊從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歷經三次艱苦卓絕的大戰,最終把強悍的匈奴趕出河西走廊,使之成為了漢朝版圖的一部分。

對當時的漢帝國而言,打通河西走廊不僅僅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更是奠定了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基本格局。

樸實厚重的畫面質感,有木有很賞心悅目?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再來瞧一眼戰爭場景,光憑畫面你能想象這只是一部紀錄片嗎?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公元401年五月,後秦國君姚興派兵10萬攻打涼州(甘肅武威)。

令人意外的是,姚興發動這場聲勢浩大的戰爭並不是為了跟後涼國君呂光爭地盤,而是為了搶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後來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的第一大家---鳩摩羅什。

選角很棒(這就是我心中的鳩摩羅什啊~~~)。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同為鳩摩羅什的超級粉,姚興眼看這個名動龜茲的高僧被呂光白白囚禁十多年而不能發揮其所長,心癢難耐可想而知。

一番興師動眾,如願將鳩摩羅什迎回了長安。

因為一個人發動一場戰爭,這在歷史上不敢說是絕後,起碼是空前的。

到了長安的鳩摩羅什感念於姚興的誠意,也為了讓佛祖的真知灼見準確無誤的向世人傳達,向姚興提出了在心中醞釀已久的計劃:翻譯佛經。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超級小粉絲姚興對偶像這種利國利民的要求自然是滿口答應。


於是,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組織的大規模譯場在長安正式成立了。

在800名弟子的配合下,鳩摩羅什憑著對語言的卓越理解,歷時13年,最終將印度佛經化作了優美的漢語經典。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這位西域來的高僧,通過河西走廊與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相遇。又在長安再次賦予了佛經更豐富的層次,使佛教在理論基礎上與儒家和道家並立,成為中國三大思想體系之一。

比起那些胡編亂造的歷史劇來,這部紀錄片還原出來的歷史無論是演員、道具、場景都無所不用盡其心。

搭出來的場景,一點不馬虎。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演員沒有一個當紅面孔,也沒有一句臺詞。就憑著對人物的深刻理解、渾然天成的眼神、肢體動作,就輕而易舉把觀眾帶入其中,跟著他們一起回到那段蕩氣迴腸的滄桑歲月。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除了還原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片中還加入了一些合理化的揣測和想象,比如在史書從未留下痕跡的張騫妻子。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這個美麗的匈奴姑娘,在張騫被匈奴兩次囚禁的13年,一直不離不棄守護左右,最終義無反顧的陪同丈夫離開自己的故土奔赴長安。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出使西域兩次被匈奴囚禁的張騫,一路歷經磨難滄桑。在他漫長艱辛的旅途中,能支撐他堅持下來的,除了強大的國家使命,不離不棄的妻子也是他漂泊路上最堅實安心的後盾。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同樣是想象出來的歷史,不煽情不狗血不瑪麗蘇,平鋪直敘娓娓道來,卻讓人百感交集熱淚盈眶。

唐朝“貞觀之治”年間,開放富足的時代令當時的唐人十分熱愛生活,各種色彩豔麗的壁畫也因此應運而生。

和當時繪畫名家閻立本畫風頗為神似的李工,在一眾高手如雲的皇家畫工中自覺前途渺茫。

落寞中,機緣巧合應徵入伍來到河西走廊。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在部隊打完仗回撤途中,經過敦煌的李工因被莫高窟的壁畫吸引而留了下來,開始嘗試幫當地人繪製壁畫。

李工前衛華麗的宮廷畫風很快受到當地人追捧,不久就名聲大噪成為敦煌畫匠中的“都料”(工匠中技術級別最高的人)。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此後不久,李工受到當地望族翟氏邀請,由其負責繪製翟氏家族的家窟。

於是,震驚世界、被視為敦煌壁畫巔峰之作的維摩詰經變畫(敦煌第220窟)在李工手下橫空出世。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鬱郁悲嘆了半生的李工,在遙遠的敦煌,終於找到了他的用武之地。也在歷史上為自己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敦煌壁畫第220窟雖然非常有名,但關於畫工的資料在歷史上卻沒有任何記載。這個故事是通過壁畫和一些資料分析加工而來,關於“李工”這名字,也是節目組為了方便稱呼杜撰出來的。

但是通過這個腦補出來的故事,一個身懷絕技又懷才不遇最終一鳴驚人的民間高手形象在觀眾的眼中鮮活真實起來。

除了場景還原,片中出現的服裝、兵器、交通用具、甚至驚鴻一瞥出現的小語種,都是經過專家學者反覆推敲後呈現出來的。

就是這麼認真,服不服?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除此還有音樂。

主題曲《河西走廊之夢》由希臘著名音樂家雅尼創作,據說當時雅尼的定位是:既要中國人懂,也要西方人懂。

於是一首與主題相得益彰、雄渾蒼涼的音樂在大師的精心打磨下就此誕生。

感受下大師量身定製的傑作(音樂盲如我,最近也經常開著循環播放)。

一段段金戈鐵馬的歲月、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隨著音樂,在觀眾眼前緩緩展開,緊緊揪牢了觀眾的心。

最後表白,片子的文案真的非常美,值得爆吹。

不論是故事中的講訴,還是每一集總結時的結語,大段行雲流水情文並茂的文字配上蘇揚那蘇炸的聲音,真的是。。。


這部趕超BBC的歷史紀錄片看得讓人熱淚盈眶


這種集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為一體、好看好聽還賞心悅目的紀錄片,拍100集都不夠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