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省會逼戰,中部太原還能殺出來嗎?

強省會逼戰,中部太原還能殺出來嗎?

“強省會”大戰一觸即發。

1月9日,新華社報道,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

根據昨天川渝橫貫線公號文章《13年,中國萬億GDP城市大變局》分析,濟南或將“彎道超車”,提前在2020年或2021年即可跨過萬億GDP門檻,成為全國第18或第19個“萬億GDP俱樂部”成員。

僅僅在3天后,另一箇中部省會城市鄭州對外官宣:

2018年GDP總量首破萬億大關,或在10200億元左右。這也讓鄭州成為全國第16個“萬億GDP俱樂部”成員。

就在各地省會彈冠相慶之時,中部另一個省會城市也在媒體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1月15日,山西省委決定,耿彥波不再擔任太原市市長職務,李曉波同志被提名為市長候選人。

大家在廣泛關注爭議市長耿彥波去留的同時,也關注著存在感較弱的太原的走向。

太原,和鄭州同屬中部省會城市,卻與鄭州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已經官宣“請叫我特大城市”,一個卻是中部省會墊底城市。甚至於,太原被西部“窮”省會貴陽反超。

此前,川渝橫貫線曾撰文對比過貴陽和太原,從中可窺見發展中的快慢奧秘。可惜的是,那篇文章被和諧了。

至今,我也不知道是誰處理了這篇文章,只是覺得,包容也是發展中的硬道理,沒必要草木皆兵。今天重新寫作新內容外加整理舊文,再和大家見見面。當然,也希望這一次可以活得長一點。

01

十年河東河西

十年前,2008年。

那時的太原還沒有那麼弱,還是一個靠著煤礦可以書寫存在感的城市。

而當年的貴陽,卻是一個大寫的“窮”字,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而且再過4年,貴陽所在的省份貴州也受到了國務院的“批評”,且用詞有一些“言重”: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

那一年,是舉國歡慶的中國奧運年,貴州人皺市明在北京奧運會上拿下48公斤級拳擊冠軍,一舉成名。皺市明火了,但貴州卻落寞得很。

2008年,太原全年GDP為1468億元,貴州的窮省會貴陽市為811億元。太原是貴陽的1.8倍。

只是,十年過去了,十年前的光景被改寫。

2017年,太原全年GDP為3382億元,貴陽為3518億元。十年來,太原僅增長2.3倍,貴陽則增長4.34倍。

強省會逼戰,中部太原還能殺出來嗎?

而貴陽反超太原之年,則是貴陽擁抱新興產業,創建大數據中心那年。2015年,太原全年GDP為2735億元,貴陽全年GDP達到2891億元,首次逆襲超過太原。

再放到中部省會來比,作為6個省會城市之一,太原雖無法與武漢、鄭州和長沙一較高下,但依舊一度接近於南昌,領先於合肥。

只是,拿到中部來比,太原顯得弱了一些。2005年之前,太原的經濟體量還一度領先於合肥。但到了2006年,地位開始轉變,合肥開始領先於太原,並一路加速甩開太原。直到2016年,合肥GDP已達6274億元,太原僅僅2956億元。

十年時間,和太原一個級別的合肥,速增到太原的兩個經濟體量。

太原已經成為中部省會中墊底城市。2017年,太原才剛剛過3000億門檻。

強省會逼戰,中部太原還能殺出來嗎?

02

不服氣的貴陽

在近幾年GDP增速連續奪冠之前,貴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存在感不強的城市。

那時候,或許沒有人會想到,2015年的夏天,貴陽也會高朋滿座,也能舉行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的國際型盛會。馬雲、馬化騰、李彥宏會到此齊聚一堂,美國的高通、微軟,臺灣的富士康也會前來佈局。

但在此之前,貴陽卻落寞得很。

2011年,貴陽市GDP僅1383億元,在省內排名第一,但在中國排名一百名開外。拿到山東省內去比,貴陽只能排名第十六。

整個貴州省也是一眼看得出的“土”氣,人均GDP是6742元,僅上海的十分之一,在中國各省排名裡墊了個結結實實的底。

2012年,貴州受到國務院“批評”。

當年1月12日,國務院發佈國發(2012)2號文件《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說道:

貴州是我國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貧困和落後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的主要任務。貴州儘快實現富裕,是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與全國縮小差距的一個重要象徵,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誌。

這話是一個政策利好,但同時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於是,貴陽冒出了很多“超級大盤”,例如號稱“亞洲第一大盤”的花果園,總建築面積1830萬平米,可容納居民35萬,足以搬來一個縣。

當年,貴陽計劃完成“大躍進”式的投資,投資額達20億元,但由於財政緊張最終只完成12.5億元。

接著,批評又來了,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名叫《債務之龍》的文章,把貴陽作為反面典型拎了出來,從個案到數據,批了一遍。

苦悶的貴陽欲哭無淚:不搞基建不搞城市化率,能為貴陽招來商嗎?

貴陽不服氣,大寫的“窮”字不想扛一輩子,一邊搞基建,一邊“彎道超車”。

然後,貴陽大數據中心建成,微軟、蘋果、富士康、華為、騰訊、阿里一個接一個到此佈局;廣東的部分手機產業轉移至此,貴州的手機產量從無到有再到全國第四。

於是,貴陽和貴州的GDP速度飆漲,貴陽近三年一直保持著超過10%的GDP增速,排名全國數一數二。

於是,貴陽成為經濟學人智庫《中國新興城市》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成為QQ大數據發佈的《2018全國城市年輕指數》的第一名。

報告多從增量和變量作為考量要素,但儘管如此評判,依舊不能服眾,在外界看來,常批評貴陽算老幾?在當地人看來,也疑惑貴陽會有這麼牛嗎?

其實,無論哪份報告都不可能讓所有人信服,尤其最近兩年出爐的所謂的《新一線城市榜單》,你服嗎?凡事看兩面性,必須承認,貴陽不一樣了。

很難說清楚,貴陽的成功轉型有多少來自中央的扶持,有多少來自貴陽自身努力。但與太原比起來,太原才真正算是中央多次扶持的對象,可偏偏,太原沒有起來。

03

被幫扶的太原

最近幾年,在全國各地打造“強省會”的戰略下,中西部省會城市強勢崛起。

成都、武漢、西安、鄭州、合肥、長沙,乃至於2019年的濟南皆成為媒體的寵兒。可是太原卻少了些聲響,關於太原的新聞,一度是因為房價被約談才登上媒體版面。

太原存在感較弱,原因何在?

其興也煤,其衰也煤,這是通常的解釋。但也有專家指出,山西經濟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計劃經濟思維嚴重,市場高度壟斷、缺乏有效競爭。

這一說法,體現之一便是央企“組團入晉”幫扶。

1999年,中國信達通過債轉股等方式接手包括同煤、陽煤、晉煤、焦煤旗下三大煤電集團等山西煤企股份。自此開始,央企“組團入晉”拉開帷幕。

2015年,山西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又迎來58家央企“組團入晉”。

2017年5月,62家央企助陣,山西省政府與10家央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但是,即便有央企救援助陣,山西依舊沒有漂亮地完成國企改革。

2017年9月11日,《中國經營報》報道了《經濟居中部六省會末位,“煤都”太原轉型之困》一文。文章直指:太原一方面熱情好客歡迎八方投資,另一方面,太原也面臨營商環境之難和產業培育之艱的困局。

這篇文章說得算是很重了,原本川渝橫貫線曾簡要刊登過內容,但鑑於文章需要正常傳播,大家可自行去搜索該媒體報道。此處略去上千字。

……

04

太原的新速度

2017年,太原GDP體量剛剛突破3000億元,僅為四川經濟副中心的最低體量目標設置。

當年,太原GDP增速7.5%,成績不好不差。不過,進入2018年後,在全國經濟下行之時,太原卻進入了新速度。

2018年上半年,太原GDP增速9.1%,成績不俗;前三季度,太原GDP增速依舊保持9.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同時只比驕傲的9.5%增速的貴陽少0.4個百分點。

那麼,太原發生了什麼?

川渝橫貫線好友西部君曾分析到,在作別煤炭黃金年代後,太原緊緊抓住了投資和房地產。據中國經營報2018年9月報道:

在大拆大建方面,2013年至2018年間,太原僅道路方面就建、改擴建主輔路共計858條,平均一年改擴建143條道路。此外,在城中村改造中,太原市就有至少84個村被拆遷。

隨之而來的是,土地出讓金收入一路看漲。與此同時,太原房價也出現了較快增長,並多次被約談。

西部君還分析到,與對房地產和土地財政的倚重加深相對應的是,太原的第二產業有空心化之虞。三大產業比重分別從2013年的1.6%、43.6%、54.8%調整為1.2%、37.6%、61.2%。第二產業比重下降6%。

這就造成一個數據,即第三產業超過60%的省會,太原可能是中部唯一一個。也就是說,仍處於欠發達狀態的太原城市,工業基礎尚未打牢,未來依舊後勁不足,存在隱患。

太原的新速度,還需要打牢工業基礎。事實上也可以學習西安,在近兩年裡瘋狂引進各大企業,比如華為即成為西安第二大納稅大戶,反哺實力不小。

小結:貴陽,一個本不被看好的城市,卻在批評之中走出泥沼,令人刮目相看。

當然,貴陽儘管增速傲人,但依舊是一個基礎薄弱,工業不夠發達的城市,打好基礎,彌補功底是貴陽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前提下還需上的一堂課。

而原本含有金鑰匙的太原,過渡依賴於資源帶來的成就,過渡依賴於過往的國企經濟經驗,令人擔憂。

今天,太原有了新速度,事實上也存在依賴土地財政的隱患。如今的太原,還應該大力填充第二產業實力,引進新興產業功能。還有,山西需如其他強省份一般,大膽有力地提出並打造另一箇中部“強省會”,如此這般,太原的尷尬地位才可能緩解。

當然,山西如何打造出一個“強省會”太原,這是後話了,以後有機會再來深度談一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