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歌也能唱進人心裡

李誕在最新的一期《吐槽大會》上吐槽道:"今天來了三位很優秀的歌手,都有過很好的街歌作品。如果他們三個今天在現場,同時演唱自己的金曲——《有點甜》《冷酷到底》《隱形的翅膀》——我們現場就會有一種三家美容美髮同時開業的感覺"。好像還真是如此,美容美髮店門口的光柱一直在旋轉,對放歌也是情有獨鍾。我家附近有一個火鍋店,位置剛好在兩條路的夾角上,快到飯點時,便抬一個音響,放在門前小廣場上,很大聲地播放著流行歌曲。然而生意還是不好,開了一年多,倒閉了,新開的還是火鍋店,不過不放歌。

小區南邊有個挺大的超市,每天早上八點開門,第一首歌必定是《開門紅》,之後一整天,各類歌曲循環播放。我經常去,從沒聽過一首自己喜歡的歌,後來慢慢地耳朵就自然過濾掉了超市裡放的所有歌曲,只把它當成一種額外的聲音。單位附近有一個更大的超市,服務也好得多,那裡只放輕音樂,除非節日時播放一些應景的歌曲。高端一些的地方很少有播放流行歌曲的了,嘈雜的流行樂給人一種逛農村大集的感覺。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年齡還小,農村沒有音樂播放機,只有去縣城趕集的時候才能聽到歌曲。很多商店裡播放著港臺流行歌曲,主要是臺灣的,稱之為靡靡之音並不為過。其實,流行樂嘛,靡靡之音也不算貶義詞,哀而不傷並無不妥,過於頹廢也很難流行起來。鄧麗君的歌很多,像《小城故事》《甜蜜蜜》《何日君再來》,真的很好聽。我坐在堂哥的自行車後座上,聽著音樂,看著來往的人群,花花世界應該就是這個模樣吧。

那時的人們內心似乎都藏有一段傷痛,頹廢和哀傷的曲調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人們渴望自由,渴望愛情,就算你沒談過戀愛,也能體會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思。後來的一些歌曲更直白,像《粉紅的回憶》《舞女淚》《愛情的騙子我問你》等,尺度比現在的網絡歌曲還大,但當時也沒覺得有什麼,內心沒有邪思的時候,歌曲也是乾淨的。以前的年輕人好像都很喜歡聽歌,錄音機和隨身聽普及後,磁帶真的很好賣。

上高中時,寧願從拮据的生活費裡省下幾塊錢去買一盒磁帶聽。因為要練聽力,教室裡放有一部錄音機,中午吃完飯,放幾首歌聽,覺得是莫大的享受。再後來,mp3、mp4、ipod之類的也普及了,聽歌更方便。有時在街上聽到好聽的歌,趕緊回去下載,同學們之間有好歌也相互分享。突然間發現,街上放歌的還真是少了,就算是農村的集鎮,喇叭的叫賣聲變得更普遍。用音樂吸引顧客也確實不那麼靈了,大家走到街上也不會特意去聽店家在放什麼歌,就算有好聽的歌也不會駐足,因為店家一般都是在排行榜裡選擇的。

夏夜,暴走族很多,領隊的提著個大音響,播放的聲音很大,歌曲也很激情。河邊公園裡,跳廣場舞的也播放著音樂,有當前流行的,也有年代久遠的。有一次上班,路過超市,聽了一首歌,有一句是"你已不是當初的少年",我猛然覺得很有感觸,曲調也不錯。回去上網搜,聽著還行。還有一次去河邊散步,廣場舞那邊傳來"我用一生等你,你不來我不老",典型的網絡曲風,然而已入我心。發現自己聽的歌越來越俗,越來越白話,街歌只要不擾民,我覺得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