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通用糧票介紹及其收藏價值

這個作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中國第二貨幣,是如何產生與退出市場的。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其歷史背景。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

其實除了中國,蘇聯、美國、越南、朝鮮等國家都有發行過糧票,只是數量與規模上與中國無法比較。中國的糧票種類數量有“世界之最”之稱,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還有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政府、機關等單位。另外,有些發行於解放戰爭時期的公糧票。最早實行憑票證供應的就是糧食。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極度匱乏,糧食自然無法做到敞開供應。中央政府開始醞釀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1953 年,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包括糧食計劃收購政策,糧食計劃供應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 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緊接著,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布這一暫行辦法,很快,各種糧食票證便鋪天蓋地地進入社會。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了各種購貨本,如糧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於購買工業品,國家還發放了工業券。到商店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數量的工業券。大件、貴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車票、縫紉機票、手錶票等。雖說糧票被人們稱之為中國第二種貨幣,但畢竟糧票只是當時糧食緊缺時代下需承擔糧食分配功能而誕生的產物。隨著中國經濟逐漸告訴發展,糧票也就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在1978年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漸漸控制糧票的發行量,統一限量供應糧食和食用油票,在1984年,深圳市作為第一個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深圳人率先過上了不用糧本、糧票的日子。糧價放開後,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進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顯著增長。1993 年,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 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為找不到糧票發愁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雖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卻成為收藏者的新寵。在現今收藏市場上,糧票作為一個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時代產物,為中國當時食物分配作為極大貢獻,緩解了當時中國食物緊缺以及抑制市場經濟通貨膨脹。因此其本身具備著極重的歷史意義性,在收藏品市場上,一躍成為了眾人所愛。但由於其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便退出歷史舞臺,以至於目前存世量不多,導致其價值一直不停上漲,變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存在。而下圖便是小編有幸見到的價值最高的一組糧票,全國通用糧1965-1966年的糧票。

此組糧票,左邊三張是1966年的全國通用糧票,分別是壹市斤、叄市斤和五市斤,右邊兩張是1873年的雲南省地方票,分別是壹市斤和半市斤。六六年版全國通用糧票,可謂是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在人們的心目中它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糧票的代名詞。與億萬萬人民朝夕相伴近26載,她的光輝形象早已深深銘記在幾代人的腦海裡。

全國通用糧票介紹及其收藏價值

全國通用糧票介紹及其收藏價值

1966年版的糧票,樣本鮮見。關於該年版票的誕生,普遍的觀點是因為1965年版糧票背面使用說明中第四條“本票不準買賣、塗改無效、遺失不補。”的第一個頓號標錯了,為了維護國票的形象,糧食部於1967年10月13日發出(67)糧農字第186號《關於發行1966年新版全國通用糧票的通知》,正式啟用了在修正1965年版錯誤的基礎上而增印的1966年版糧票。至於這種說法是否正確,無從考證,不過1965年版成為公開發行的錯版糧票道是不爭的事實。與1965年版一樣,1966年版的全國通用糧票也存在著有水印和無水印兩種版別。不同的是半斤和一斤均沒有水印版,而五斤這枚因水印圖案不同又衍生成大小實心五角星和空心五角星加麥穗兩種版別。讓人費解的是該套票的實票在現實中存量可謂是天文數字,可票樣卻難得一見。因此導致其價值在如今的收藏品市場一直是居高不下。鑑定諮詢:189—2890—1436微信同號

今天,收藏糧票不僅僅是為了保留那一段艱苦歲月的痕跡。重要的是,糧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欣賞價值。更重要的是撫今追昔,研究與追思那一段特殊的歷史。

據小編了解,在2015年中國春季拍賣會票證專場,一張1966年五市斤的全國通用糧票便拍賣出390萬元高價,刷新當時的記錄。由此可見其價值之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