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练的是拳,我修的是道!

太极拳练对了能以拳入道,这么说肯定会遭人诟病。说我把太极拳说的这么玄乎,糟蹋了它。其实,真正糟蹋太极拳的人反而是这样的人。文化涵养不深,学识厚度不够,也就难免以有限的认知认识不到那无限的奥义了。稍懂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你说太极是不是道?离开了太极,这个拳你说它还得怎么练?所以我说,按照太极的理与象去演练这种拳的过程,你不是在修道是在干什么?你以拳术的形式进行的这番修炼,当然能够以拳入道了。只是这一切的前提得是你必须把它练对。

修道不能胡来。盲修瞎练如果能有成就,那就遍地是圣人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的时候是增长我们的认知。这个认知的过程就是对其原理的学习。通过原理的通晓方能做出放弃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做工习惯的决定。这就叫做“为道日损”。这样的过程在实际的练习当中就是逐渐弱化后天力。所以,练太极拳有“用意不用力”一说。道不能以力求,用力若能求道而得之,那芸芸众生就皆是圣人了!

你练的是拳,我修的是道!

化力必须得从站桩始,站桩是化掉后天本能的唯一法门。化力达到相当程度后,自然无中生有。这就好似黑暗达到极致,黎明自然应运而能萌生的道理一样。如此而生发出来的“妙有”,在修炼的术语上就称之为先天。这样的过程就好似现在的拆迁,推倒了重来。而整个的拆与建的过程的核心无非就是一个字儿:“松”。松是一个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才行。太极拳难练,就是因为必须得过这一关,走这一步。其实,改变本能是相当难的。但你不这么做,后头的那个“妙有”它就生不出来。

这和丹道的筑基练法原理是一模一样的。敛息,收意,安窍。心先死而后神能活。心死神活才能真静,能静才能定。定于杳冥恍惚之际,一阳生,真种子现。脱出凡体入真胎,金丹大道门始开。“得其一,万事毕”说的都是这个。太极拳也是这么个理。只是二者理通而事不同,下手的方式,方法不一样。在修炼中,“心猿意马最难收”。而练太极拳也是如此。你们看松很难,但静更难。做为拳术它得动,不能总站着。这一动你就得有精神意识去带动。身子自己是不可能有板有眼的按拳理要求去做的。所以,古人指出练这种拳还要力求做到“动中求静”,这比丹道单纯的坐那求静又难了一层。

你练的是拳,我修的是道!

所以,有“静中触动动犹静”这么一说。静是动的起始,又是动所围绕的核心。因为是起始,所以随时的静才能生发随时的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敌变化示神奇”。所以,你看他外面是动的,可他内里头要求必须得保持高度的静。你看他盘拳盘的很松,很慢,很匀,很静,但你不能碰他。一碰他就有反应,他可就不会保持原来那种状态了。这就叫“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练的全是条件反射,本能反应。 你说这是不是很不容易练?而这些无不是近乎于道的体现。岂是我们后天平常所能做得到的呢!

太极拳并不仅仅是在上面所说是与道相合的练法。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极拳练的也是这个。婴儿什么样呢?百天里的小婴儿他能懂什么,他也没有学过怎样的去对待外界的反应。但你摸他的脚他不“跑”,他会自然而然的顶着你的手走。你往里去他往外有劲。你往外拽他他往里收。他总是与你的力保持方向相反的“合”。你变他变,颇有不丢不顶的中和之义。我们练太极拳的也要这个,但很多人练不出来这样的反应,为什么?你后天的本能没撤净,先天的东西出不来。你不能专气致柔,达不到婴儿般的状态,你当然就无法做到“因敌变化”了。练太极拳所要求做到的松静就是为了恢复那个自然的东西。这个自然的东西就是道。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以及评论,把你想说的都写下来吧!

天下太极是一家,理虽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练法,传播正确练法练功不练招,请持续关注“太极的秘密” 交流请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